國內影視行業正經歷深度調整,演員群體的生存困境成為焦點話題。在短視頻平臺上,一批自稱“十八線演員”的創作者通過分享北漂跑組、無戲可拍的日常引發廣泛關注。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長視頻平臺新增長劇集數量同比減少33部,第三季度再降8部,行業收縮直接導致演員生存空間被壓縮。這種結構性矛盾不僅體現在頭部與底層演員的資源分配失衡,更暴露出人才培養機制與市場需求的嚴重脫節。
行業轉型期催生出新的破局者。由阿里大文娛更名而來的虎鯨文娛,于近日推出“虎鯨超越班”青年演藝人才培養計劃,試圖通過系統性改革重構行業生態。該計劃打破傳統經紀模式,面向在校生、應屆畢業生及社會人士招募全職藝人,提供穩定收入保障的同時,構建覆蓋戲劇、影視、音樂的多領域培養體系。這種“先保障生存再追求藝術”的創新機制,為經濟條件有限但天賦出眾的演員開辟了新路徑。
演員高茂桐的經歷頗具代表性。這位北京電影學院2023屆畢業生在求職初期遭遇重創,日均試戲數部卻鮮有回音,只能依靠兼職維持生計。兩位合租室友甚至因長期無戲可試被迫返鄉。轉機出現在2024年11月,加入虎鯨文娛后的高茂桐獲得穩定工作機會,試戲節奏調整為每次專注一兩個項目,得以深入研讀劇本、與創作團隊深度交流。這種轉變使他相繼獲得《翹楚》等優質項目角色,職業軌跡發生根本性改變。
虎鯨文娛的生態優勢構成人才培養的堅實基礎。旗下優酷平臺2025年前七個月產出多部爆款劇集,《藏海傳》以12.4億次播放量領跑全網,《難哄》《以法之名》等作品播放量均突破7億次。線下方面,大麥娛樂覆蓋演唱會、話劇、音樂劇等40余個細分領域,形成全場景娛樂資源網絡。這種線上線下聯動的布局,為演員提供了從劇場到熒幕的多元化發展通道,有效破解行業同質化困局。
培養機制的創新體現在個性化挖掘與多棲鍛造。考核體系不再單純追求外形條件,而是深入評估演員的喜劇天賦、角色適配度等特質。仍在校就讀的尹文萱通過考核被發現擅長演繹靈動角色,隨即被推薦參演《此處通往繁星》中的“小太陽”宋天爽,其表演獲得劇組一致好評。這種“以角色找人”的選拔模式,與傳統“以人配戲”的邏輯形成鮮明對比,為行業注入新的創作活力。
該計劃與虎鯨文娛此前啟動的“春苗編劇計劃”“海納國際青年導演發展計劃”形成戰略協同,構建起覆蓋編劇、導演、演員的內容創作核心環節培育體系。集團董事長樊路遠強調,人才是驅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平臺將持續投入資源打造專業化培養系統。這種“內容+科技”雙輪驅動戰略下的人才布局,正在重塑行業生態價值鏈。
區別于傳統經紀公司的短期逐利模式,虎鯨超越班建立起長效培養機制。新人演員不僅能獲得持續演出機會,更可在專業領域深度發展。內部項目優先啟用訓練有素的新人,外部業務需求產生時快速輸送人才,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可持續的人才發展模式,已培養出多位活躍在《封神》系列等作品中的新生代演員,為行業轉型提供可復制的實踐樣本。
當前影視行業仍處于深度調整期,但系統性改革已現曙光。虎鯨文娛通過規模化培養適應未來創作需求的新型演藝人才,不僅為自身內容供給提供質量保障,更可能推動全行業向更健康的方向演進。當演員不再為生存焦慮,當角色選擇突破外形桎梏,中國影視創作的多元化春天或許正在到來。這種扎根行業根基的改革探索,正在書寫中國娛樂產業升級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