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大學物理學家近日宣布,他們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低溫單離子光學原子鐘,其精度有望達到現有最先進時鐘的100倍。這一突破不僅可能推動銫原子鐘體系的更新換代,更將為精確計時和基礎科學研究帶來變革性影響。
物理學系副教授阿馬爾·烏塔指出,精確的時間與頻率測量是整個物理單位體系的基礎。提升計時設備的精度,意味著強化所有物理測量的根基。從導航系統到通信網絡,從金融交易到科學研究,精確計時在各個領域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傳統原子鐘依賴微波產生穩定的"滴答聲",而新一代光學原子鐘則采用可見光激光器。由于可見光頻率比微波高約10萬倍,光學原子鐘的精度實現了質的飛躍,可精確到小數點后18位。這種精度提升源于原子量子振動與激光電磁場振蕩的同步機制——原子像音叉一樣確保激光頻率的穩定。
研究團隊的創新在于開發出全球首個低溫單離子阱技術。他們通過電磁場捕獲單個鍶原子,并利用該原子與激光的同步來確保計時穩定性。這項技術同樣采用光學激光器,但通過極端低溫環境解決了主流光學原子鐘面臨的精度瓶頸。
當前光學原子鐘的主要限制來自環境熱輻射。金屬真空容器發出的紅外光會干擾作為"音叉"的調節原子,從而影響時鐘穩定性。為突破這一障礙,研究團隊將單個鍶原子冷卻至低于5開爾文的極低溫環境——僅比絕對零度高不到5度。在這種接近絕對零度的條件下,熱輻射干擾被徹底消除,使時鐘精度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這種超高精度計時設備將在多個科學領域產生連鎖反應。它不僅能提升基本電氣單位(如安培、伏特)的定義精度,更為前沿物理學研究提供了強大工具。物理學家可以利用這種極致精確的時鐘檢驗自然界基本常數(如光速和普朗克常數)是否恒定不變。
阿馬爾·烏塔教授解釋道,如果基本常數隨時間變化,這將顛覆我們對宇宙基本規律的理解。新型原子鐘的問世,不僅意味著更準確的時間測量,更可能開啟物理學研究的新維度,幫助科學家探索宇宙最深層的奧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