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吃喝拉撒是每個人無法回避的生理需求。餐廳點評早已普及,而如今,廁所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小眾評價體系。無論是匆忙的上班族,還是外出旅行的游客,都可能因為突如其來的“便意”而陷入尷尬。為此,一批熱衷于探索優質廁所的博主應運而生,他們通過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廁評”,為大眾提供實用的如廁指南。
從去年開始,探廁博主在各大社交平臺上迅速崛起,測評內容逐漸形成一套成熟的體系,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必備攻略。這些廁評不僅涵蓋廁所的基本設施,還延伸至視覺效果、硬件配置和氛圍感受等多個維度,堪稱“廁所版《孤獨星球》”。
選擇一個好廁所,視覺效果是首要考量。當人進入廁所時,空間大小直接影響體驗。洗手池、全身鏡和補妝燈光是加分項,而隔間內的空間同樣重要。過窄的空間會讓人感到壓抑,過寬則可能缺乏安全感。例如,北京僑福芳草地的男廁所因其合理的空間規劃,被網友評為“空間之王”。
硬件配置是廁所體驗的核心。馬桶、垃圾桶、洗手設備等是基礎,但細節往往決定成敗。隔間燈光的明暗、開門方向、掛鉤和置物架的設置、一次性馬桶墊片的提供,甚至消毒液是否充足,都會影響如廁的舒適度。一個細節的疏忽,可能讓整個體驗大打折扣。
氛圍感受則是廁所評價的“靈魂”。氣味是最關鍵的因素,一個廁所是香是臭,直接決定了如廁的愉悅程度。沒有異味是最低要求,若有淡淡的消毒水味或香薰,則會大幅提升分數。例如,北京王府中環的廁所因疑似使用MUJI香氛而廣受歡迎,環球金融中心的廁所則因“比自家廚房還香”而被網友推薦。
觸覺體驗同樣不容忽視。馬桶的高度和圈的大小是否合適,直接影響使用感受。智能馬桶因其加熱和沖洗功能,往往能獲得高分。而衛生紙的厚薄、能否直接扔進馬桶等細節,也是廁評家關注的重點。畢竟,“拉屎沒紙”是僅次于“地球毀滅”的可怕場景。
在嚴格的評價標準下,能被稱為“必拉之地”的廁所寥寥無幾。以北京為例,王府中環和僑福芳草地是少數獲得一致好評的廁所。它們不僅地理位置優越,裝修簡約大氣,還配備了戴森、漢斯格雅等高檔衛浴品牌,成為廁評界的“標桿”。
當然,每個人的偏好不同。有便秘人士表示,廁所裝修不宜過于華麗,否則會讓人分心,影響排泄。例如,南京德基廣場的廁所雖因裝修精美而走紅,但有人反映“中看不中拉”,蹲了半小時也無果。
廁評并非小眾的“整活”,而是全球性的現象。從北上廣深到紐約倫敦,社交媒體上的廁評如克蘇魯的觸角般蔓延。如今,這條賽道不僅吸引了普通網友,還涌現出專業的IP和KOL。例如,北京的“必拉榜”是頭部廁評賬號,甚至根據地域用語推出了兩廣和西南地區的“必屙榜”。
海外廁評博主則被稱為“廁所俠”,他們不僅分享各國廁所的地理位置,還提供跨文化差異下的保姆級指導。例如,巴黎的街頭公廁因設計獨特而難以使用,博主“小秋的法國生活”專門制作了一期教學視頻,從開門、關門到沖水、洗手,詳細講解如何使用,堪稱“如廁救星”。
“廁所俠”還熱衷于“劫富濟貧”。在國外,某些廁所的密碼印在消費小票上,導致許多人被拒之門外。為此,一些博主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密碼和購物小票,幫助同胞解決如廁難題。從KFC和麥當勞到盧浮宮、俄羅斯百年書店,甚至捷克布拉格城堡的廁所,都被這些“密碼分享”圈覆蓋。
除了滿足基本需求,還有一些博主專注于進階的如廁體驗,被稱為“體驗派”。他們挑選富有藝術氣息的廁所,認為廁所是老板靈魂的體現,在最“危險”的地方能找到最脆弱的靈魂和最美的風景。
要成為頂尖的廁評家,有時需要天賦。那些經常因腸道問題而需要頻繁如廁的人,往往擁有異于常人的共情力和感知力,被業內尊稱為“老拉家”。他們熟悉隱藏在角落的廁所地址,能迅速辨析身邊人的扭捏姿態,并熱情推薦自己的“寶藏之地”。
那么,什么樣的廁所才算好廁所?用一句話總結:像子宮一樣的廁所才是好廁所。它安靜、溫暖,擁有獨立空間,馬桶和屁股形成如臍帶般的循環系統,讓人達到精神和體感的雙重飛升。因此,許多人認為,最舒暢的地方是自家廁所,它也在必拉榜上獲得滿星好評。
在中國,能讓人安心如廁的空間其實出現不久。改革開放前,公廁多為露天旱廁,夏天蛆蟲橫行,冬天屁股凍僵,且沒有沖水系統和專人管理,骯臟不堪。直到20世紀末,城市建設的推進才讓公共衛生逐漸被重視。2015年,廁所改造大力推行,廁所才漸漸成為獨立空間,排泄也不再是單純的生理行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廁所從過去的不潔之地,變成了承載舒適想象的關鍵領域。然而,職場衛生間的落后狀態與人們對美好如廁的追求形成了顯著矛盾。例如,女衛生間坑位不足、排隊時間長是普遍問題。根據《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的比例至少為3:2,但現實中多數仍為1:1。
職場衛生間的輿論爭議也從未停止。幾年前,“互聯網大廠上廁所難”的話題引發廣泛討論,打工人如廁的窘境引發共情與憤怒。盡管公司給出解釋,但議論久久未平。
衛生間已成為快節奏時代中勞動者的重要場域。它不僅是生理需求的場所,更是高壓職場中唯一的安全感避風港。在開放式工位、缺乏個人空間的企業環境中,衛生間充當了共享安全屋的角色,為疲憊的人提供喘息的真空地帶。
人體機制也強化了廁所的特殊性。焦慮會影響排泄,只有完全放松時,副交感神經才會活躍,促進腸蠕動和括約肌松弛。因此,拉屎成為睡眠外唯一必須完全放松的生理活動,馬桶上的休息時刻成為真正的放松時刻。
看一個公司的好壞,也要看它的“最低處”。廁所已成為檢定價值觀的手段,被稱為“相廁術”。它不僅能緩解面試后的緊張,還能通過觀察坑位、馬桶舒適度、垃圾桶狀態等,判斷公司對人的尊重程度。
廁所也是公司軟實力的重要表現。一個有優秀衛生間的公司未必待人友善,但一個臟兮兮的廁所一定代表對人權的輕視。維護好一個洗手間需要精力和花銷,離不開物業管理和同事的自覺維護。因此,廁所的好壞與公司財力和人員素質成正比。
給廁所打分看似抽象,實則是一場具體的分析。它反映了人廁矛盾,也是對尊重基礎需求的表現。平均每人每年上2500次廁所,相當于一生有3年時間在廁所度過。在工作時長平均8小時、每周工作5天的情況下,如廁時間更是一個重要的喘息節點。
當上廁所的需求與公司對廁所的重視程度不成正比時,往往意味著工作環境和工作時長發展不平衡。眼前對廁所的大量討論,透露出一個簡單需求:希望在公司得到一個夢想中的廁所,也是想在職場中重新得到一份最基本的尊重。
在高壓環境下,人們很少抱怨甲方、領導或同事。在多層忍讓之后,廁所成了最后的一條防線。因為它是托舉人類底盤的場所,更是在摸爬滾打后仍能保留最后尊嚴的地方。
“相廁術”的流行,實際上是人們對同頻環境的期待,也是對有人情味兒環境的虔誠祈禱。
廁所還有一個重要的社會作用:在這里,眾生平等。當所有人脫褲子坐在馬桶上時,都是光著屁股的。此時,財富、階級、認知差異會片刻消失。這個世界因各種差距而充滿戾氣時,廁所隔間大概是最和平的地方,因為此時大家腦子里只會有一個念頭:請務必通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