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離世,引發科學界與公眾的深切緬懷。這位享年103歲的學者,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的身份,在粒子物理、統計物理和數學物理等領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宇稱不守恒”和“楊-巴克斯特方程”三大理論體系,被公認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甚至被美國富蘭克林學會與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成就相提并論。
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挑戰物理學傳統認知,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假設。他們指出,在β衰變等弱相互作用過程中,物理現象可能不再遵循鏡像對稱性。這一觀點直接動搖了當時物理界普遍接受的宇稱守恒定律。次年,吳健雄等科學家通過鈷60原子核實驗證實了該理論,全球科學界為之震動。同年,楊振寧與李政道成為首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葛墨林院士評價此成就為“華人科學家登頂世界物理巔峰的起點”。
早在1954年,楊振寧便與米爾斯共同構建了“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即后世稱道的“楊-米爾斯規范場論”。這一理論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數學框架奠定了基礎,不僅催生了弱電統一理論,還推動了量子色動力學的誕生。物理學界普遍認為,該理論是繼愛因斯坦相對論之后,對基礎物理進行的又一次深刻幾何化重構,堪稱20世紀后半葉基礎物理學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楊振寧的學術貢獻遠不止于粒子物理領域。1967年,他在研究一維量子多體問題時發現關鍵方程,該方程與1972年巴克斯特提出的類似方程具有相同數學結構,因此被命名為“楊-巴克斯特方程”。這一發現直接促成了量子群這一數學新領域的興起,為統計物理和低維量子理論的研究開辟了全新方向。央視新聞曾指出,這三大理論體系構成了楊振寧科學成就的核心。
作為國際學術界的標桿人物,楊振寧的學術影響力跨越國界。他同時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俄羅斯科學院等十余個國家頂級學術機構的外籍院士或名譽院士,并獲得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20余所世界名校的名譽博士學位。除諾貝爾獎外,他還收獲了拉姆福德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富蘭克林獎章、愛因斯坦獎章等國際頂級學術榮譽。
在粒子物理、場論、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等多個分支領域,楊振寧的學術成果持續推動著學科發展。他提出的理論不僅重塑了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框架,更通過培養大批優秀科學家,為中國乃至全球物理學界注入了持久活力。從顛覆經典認知的宇稱不守恒,到重構物理基礎的規范場論,再到開拓數學物理新領域的方程研究,楊振寧的科學遺產已成為人類知識寶庫中永恒的坐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