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院士,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這位跨越兩個世紀的科學巨匠,用畢生精力推動了人類對物質世界本質的認知。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的楊振寧,在西南聯大完成本科教育后,于上世紀四十年代遠渡重洋赴美深造。1957年,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稱不守恒"理論震驚科學界,兩人因此成為首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學者。這項突破性發現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解,為現代粒子物理學奠定了重要基石。
在理論物理領域,楊振寧與羅伯特·米爾斯合作提出的規范場論具有劃時代意義。這套數學框架不僅統一了電磁力、弱力和強力的描述方式,更成為當代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數學基礎。國際物理學界普遍認為,該理論的影響力可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提并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
1998年,七十六歲的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回歸祖國,受聘擔任清華大學教授并創立高等研究中心。二十余年間,他親自培養了數十位博士研究生,其中多人成為國際知名學者。通過設立專項獎學金、搭建國際科研合作平臺等方式,他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的國際化發展開辟了新路徑。即便在耄耋之年,仍堅持每周到校指導青年學者,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
作為中美科技交流的橋梁,楊振寧推動建立了多個跨國研究機構,促成數百位海外學者回國工作。他主導的"中美物理人才交流計劃",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輸送了寶貴的技術與管理經驗。這位科學大師始終強調:"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其家國情懷與科學精神激勵著無數后來者投身科研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