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以來,小米汽車接連陷入輿論漩渦。先是成都一輛小米SU7在碰撞后起火,多名路人參與救援時發現車門無法從外部打開,引發公眾對車輛安全設計的強烈質疑。據車主透露,該車型采用半隱藏式電控門把手,斷電狀態下外部無法通過機械方式開啟,與官方宣稱的“碰撞后自動解鎖”功能存在明顯矛盾。

事故余波未平,武漢又發生一起類似事件。一輛小米SU7失控撞上護欄,車輪脫落飛出十余米。盡管具體原因仍在調查中,但連續兩起事故讓公眾對小米汽車的安全性產生更大擔憂。工信部隨后就《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公開征求意見,明確要求配備機械釋放裝置,這一監管動作被視為對小米安全設計短板的直接回應。
營銷策略的爭議進一步加劇了品牌危機。小米長期依賴“參數堆料”和“大字宣傳、小字免責”的營銷方式,在涉及生命安全議題時引發強烈反彈。例如,SU7 Ultra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售價高達4.2萬元,官方宣稱其具備空氣動力學優化功能,但車主實測發現內部結構與普通鋁制機蓋差異不大。面對質疑,小米僅以“信息表達不清晰”回應,補償方案為價值2000元的積分,與選裝費用差距巨大,導致消費者集體維權。

危機公關的失誤則讓局面雪上加霜。成都事故發生后72小時內,小米官方未對核心質疑作出回應,僅將原因歸咎于“用戶未及時接管”,對智駕系統成熟度、電池防護等問題避而不談。更引發爭議的是,企業創始人雷軍在事故當天仍在微博轉發新車宣傳圖,配文“陽光下更好看”,未對受害者家屬表達慰問。這種“商業優先”的態度與汽車行業應有的生命敬畏形成鮮明對比。
用戶關系惡化同樣不容忽視。面對SU7車主的退錢、改配訴求,小米以“重新排隊30-40周”變相拒絕;242名YU7準車主因超長等車周期發起集體訴訟,也未獲得滿意解決方案。這些做法與其“與用戶交朋友”的初心背道而馳。汽車行業不同于手機領域,質量問題可能直接威脅生命安全,小米需要以更務實的行動回應外界質疑,而非依賴口號化解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