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浦江畔的徐匯西塔,未來智能的辦公室里,創始人馬嘯正與團隊探討著AI耳機的迭代方向。窗外貨輪穿梭,江風裹挾水汽,這片見證過無數創業故事的區域,如今正記錄著一家AI公司的成長軌跡。三年前,這家初創企業還因“體量微小”被頂級代工廠拒之門外,如今卻憑借“AI重構硬件”的理念,在估值翻倍后完成新一輪融資,由螞蟻集團領投,啟明創投超額跟投。
故事始于2022年的一張構想圖。當時馬嘯向一家果鏈代工廠展示AI耳機的設計理念,提出從電子元件排布到聲學算法優化,每個環節都需AI重新定義。這一“重構未來”的愿景,最終打動了董事長。然而在此之前,馬嘯曾跑遍產業鏈Top10企業,得到的全是拒絕。傳統代工廠更傾向為蘋果、華為等巨頭服務,對初創企業的訂單興趣寥寥。
彼時正值全球風投圈“大模型競賽”時期,投資人更關注技術團隊而非硬件落地。馬嘯回憶,2022年見了幾十位投資人,普遍反饋“做耳機上的AI應用不夠性感”。這種局面持續到2023年下半年,行業從“追技術”轉向“看應用”,未來智能才獲得資本青睞。馬嘯坦言:“我們沒有頓悟時刻,只有漸悟過程。”
AI耳機的研發遠比概念復雜。硬件研發需6-9個月周期,與AI應用的快速迭代形成矛盾。更棘手的是供應鏈管理:麥克風位置需適配降噪算法,芯片算力要預留實時轉寫空間。這些調整在傳統廠商看來“多此一舉”,卻是未來智能的核心競爭力。例如,首代產品因仿蘋果設計導致塑料感強,雖功能齊全,但4萬臺銷量中伴隨大量“50元爛耳機”的吐槽。
“AI時代的硬件不能是簡單拼接。”馬嘯強調,硬件設計需從源頭融入AI功能。2018年首次嘗試做耳機失敗,因當時供應鏈無法支持AI功能;2019-2020年二次嘗試仍不順利。這些經歷成為創業契機。團隊最終選擇聚焦辦公場景,砍掉AI閑聊、查天氣等通用功能,僅保留“記錄者+翻譯者”角色。
產品迭代遵循雙重邏輯:硬件端追趕行業技術升級,如動圈喇叭、音腔設計、降噪效果;AI端深化場景理解。2023年大模型出現后,產品空間大幅拓展,從錄音、翻譯延伸至摘要生成、待辦事項提煉。主力產品已迭代至第四代,迭代周期約一年,逐步覆蓋前代產品。
用戶反饋直接驅動產品進化。馬嘯手機里存著上百個用戶好友,其中不乏邊吐槽邊用的“二級市場研究員”。團隊設有“首席道歉官”職位,專門處理一線投訴。這種用戶導向的策略,使產品從僅支持遠程電話錄音,擴展至線上線下同步記錄;從中文識別升級至多語種翻譯;從規則過濾口語化廢話,到接入大模型實現智能摘要。
在渠道布局上,未來智能采取“線上突破、線下穩健”的策略。2022年5月入駐天貓、京東,年底跑通模式;2023年上半年借助抖音增長紅利引爆銷量;2024-2025年逐步鋪開線下渠道。目前線上線下比例約6:4,形成穩定閉環。馬嘯認為,硬件是“反互聯網”的,需兼顧研發、渠道、物流、倉儲,任何環節掉鏈子都會影響品牌。
對于競爭對手,馬嘯認為大廠如蘋果、華為重心在手機,AI耳機僅是補充;互聯網公司則依賴高毛利、快速獲客的邏輯,與硬件的“長周期、重運營”特性沖突。未來智能的潛在對手可能是軟件公司,如Notion等辦公閉環廠商。他指出:“AI助理需獲取完整辦公數據,僅靠線上零散數據不夠,必須伴隨用戶開會、訪談。”
團隊管理方面,馬嘯從創業初期就重視企業文化,明確“用戶為先”的核心理念。隨著團隊從29人擴張至100人,價值觀傳遞出現“核心熱、外圍冷”的問題。他采用OKR+KPI結合的考核體系,銷售、供應鏈等數據驅動部門用KPI,核心團隊以OKR拉通信息。對于未來可能的風險,馬嘯認為最大挑戰在于團隊能否在復雜環境中找準定位,避免認知錯位。
談及下一代產品,馬嘯透露將遵循“更簡易”的邏輯,整合辦公場景需求,例如用一款設備解決線上線下錄音需求。海外自主品牌拓展也是重點,目前已有同類產品在海外取得高毛利。AI領域則采用孵化模式,探索Agent與硬件的結合。當被問及是否會做AI眼鏡時,他表示會等待市場認知普及后,推出能帶來立竿見影價值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