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類地行星LP-791-18d的過程中,科學家們遭遇了一系列令人費解的現象。這顆星球的南極冰蓋之下,深達2100米處,一臺深地探測器意外捕捉到了周期性的脈沖能量信號,每14.3秒便會出現一次規律波動。這一發現迅速引發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因為該信號既不符合地質活動的隨機特性,也與已知的宇宙射線譜線毫無關聯。更令人驚訝的是,信號的源頭竟指向了地表那些存在了億萬年的黑色巨塔。
十年前,當首批軌道探測器傳回關于LP-791-18d的數據時,學界便陷入了激烈的爭論。加州理工的團隊通過光譜分析認為,該行星稀薄的大氣層是恒星風長期侵蝕的結果,類似于火星的演化過程。然而,麻省理工的模擬研究卻顯示,按照自然過程,大氣消散的速度應比實際觀測值快出三倍。直到2018年,歐洲空間局的雷達穿透數據揭示了一個關鍵線索:地表分布著超過200座高度超過500米的柱狀結構,它們的金屬核心呈現出人工鍛造的晶體排列特征,這些結構后來被命名為“大氣維持塔”。
面對這些神秘的塔體,科學家們最初嘗試使用傳統的碳-14測年法來檢測樣本,但連續六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塔體表面的未知氧化層嚴重干擾了檢測信號,仿佛給這些“沉默的證人”戴上了一層無法穿透的面具。為了突破這一困境,研究團隊借鑒了安提基特拉機械的成分分析思路,開發出了一種名為“層狀剝蝕質譜法”的新技術。該方法利用納米級激光逐層剝離樣本,并同步檢測每層的同位素比值。
在調試設備的第三天,團隊發現了一個關鍵問題:激光功率控制存在0.02瓦的微小波動,這足以導致檢測誤差擴大到15%以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團隊連續奮戰了兩個通宵,測試了七種不同的功率穩定方案。最終,在第11次嘗試時,他們利用藍寶石棱鏡的色散效應成功穩定了激光功率。當第一組有效數據出爐時,所有人都震驚了:塔體核心的晶體形成于12萬年前,而頂端的能量傳導裝置卻在9800年前突然停止了工作。
實驗進行到第17天時,異常數據再次出現。第8號塔體樣本的同位素曲線在9800年前的節點出現了斷崖式下跌,這與團隊預設的“漸進式失效”模型完全不符。是樣本受到了污染,還是檢測過程中出現了失誤?團隊緊急啟動了備用樣本庫,并重復進行了三次檢測,結果依然一致。這時,有人注意到所有樣本的失效時間都精確指向了同一個年代,誤差不超過20年——這顯然不是自然故障所能解釋的。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研究團隊將目光轉向了探測器捕捉到的能量信號。通過與地球實驗室中球狀閃電的等離子體頻率進行對比,他們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驚人的相似性。更關鍵的是,從塔體中提取的硅基納米粒子與2016年《自然》期刊中復現球狀閃電的實驗材料成分高度吻合。基于這些發現,團隊大膽推測:這些塔體可能通過某種未知機制將恒星能量轉化為等離子體,從而像大氣工廠一樣維持著星球的氣體包裹層。
然而,新的疑問也隨之浮現:如果這些能量塔是維持大氣的關鍵,那么為何它們會在同一時間全部關閉?地質樣本顯示,當時星球并未發生全球性災難。在重新梳理文獻時,團隊發現2021年中國團隊曾在該星球的隕石坑中發現過有機分子殘留,而這些分子的降解時間恰好也是9800年前。
目前,有兩種可能性正在被科學家們驗證:一是建造者主動關閉了系統,可能是由于資源耗盡或文明遷移;二是存在外部干預,類似于快速射電暴FRB 121102所暗示的未知宇宙力量。在塔體底部發現的奇特刻痕可能隱藏著關鍵答案——那些螺旋狀的紋路既像某種星圖,又類似巴格達電池的電路結構。
目前,研究團隊已經證實,這些能量塔通過一種類似于“第九射線”的能量轉換機制生成大氣成分,其工作原理顛覆了現有的天體物理學理論。然而,關閉這些塔體的究竟是誰?是建造者的自我犧牲,還是敵對文明的刻意破壞?這些刻痕能否解讀出當時的真相?為了解答這些問題,研究團隊計劃發射著陸器,深入最大的能量塔廢墟進行實地探測。那些沉睡了近萬年的晶體核心,或許還儲存著最后的能量脈沖,而脈沖里,可能就藏著這顆星球的終極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