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3.5億月活用戶的小紅書,正迎來商業化加速的關鍵節點。從市集活動到直播帶貨,從本地生活會員服務到外鏈合作,這個以“種草”起家的社區平臺,正在用多元化的路徑探索電商變現的可能性。
八月底,小紅書在上海海軍制造飛機處舊址舉辦了一場市集活動。盡管場地因規模限制顯得擁擠,但這場以“市集”為名的電商實驗,卻意外暴露了平臺商業化的潛力。用戶一邊掃碼支付,一邊擦汗排隊的場景,恰如平臺當前的狀態——外界尚未充分意識到其商業價值,而小紅書已在悄然壯大。這種發展軌跡與早期拼多多頗為相似:在主流電商平臺忽視的縫隙中,憑借獨特的社區生態完成用戶積累。
國慶期間的直播數據進一步印證了這種潛力。演員吳千語在小紅書的直播中,單場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客單價高達1521元。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場直播帶動了多個品牌實現百萬級銷售,其中不乏首次觸網的小眾設計師品牌。當筆者在沖繩離島的潛店看到小紅書logo時,這個平臺的商業影響力已跨越國界,成為海外商家吸引中國游客的重要渠道。
本地生活領域的探索同樣值得關注。小紅書推出的“小紅卡”會員服務,標志著其商業版圖向線下場景延伸。這種多元化的商業嘗試,讓人聯想到二十年前淘寶的野蠻生長階段。當時的淘寶憑借C2C模式和淘江湖論壇,構建起充滿煙火氣的社區生態。賣家與買家之間形成的“朋友式客群關系”,與如今小紅書商家通過代拼玩具、分享使用心得等方式維系用戶的做法異曲同工。
但歷史經驗表明,純粹的社區化電商難以支撐規模化發展。2008年淘寶向B2C轉型后,雖然破壞了原有的C店生態,卻推動了交易額的指數級增長。如今的小紅書似乎也面臨類似抉擇:市集模式雖能培育小眾品牌,但要想吸引KA客戶入駐,僅靠現有生態顯然不夠。數據顯示,平臺95后月活購買用戶占比達70%,個人賣家中95后占比過半,這種用戶結構在支撐個性化消費的同時,也限制了商品品類的擴展。
平臺對此已有清醒認知。2023年獨立電商部門成立后,小紅書開始從“買手”模式向“主理人”生態轉型,最終確定“市集”作為核心定位。這種定位區別于傳統電商的貨架模式,通過雙列流展示商品筆記和帶貨直播,將交易場景與社區內容深度融合。數據顯示,平臺每月有1.7億用戶尋求購買建議,“求鏈接”評論達8000萬條,濃厚的種草氛圍為商業化提供了天然土壤。
在貨盤構建方面,小紅書選擇了一條差異化道路。相比傳統電商平臺的主流標品,這里更聚焦個性、潮流、文藝類商品。今年8月的“當紅手串大賞”市集,30余家商家在4天內吸引4萬用戶,文玩類商品平均復購超5件的現象,印證了情緒價值消費的市場空間。這種特性使得半數賣家選擇在小紅書開啟首次開店,為新品牌提供了理想的孵化環境。
但平臺并未滿足于服務中小商家。近期小紅書向全行業開放“種草直達”外鏈,與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實現合作。這一動作被解讀為爭奪KA客戶的信號。通過外鏈展示商業價值,小紅書希望吸引更多品牌入駐內循環體系。不過從用戶感知來看,外鏈筆記的流量占比仍較低,電商平臺對此態度謹慎。攜程等OTA平臺的積極投入,反而從側面證明了小紅書在特定領域的引流價值。
這種矛盾凸顯了內容平臺商業化的普遍困境。在DAU未達規模時過度商業化會破壞社區生態,但等待用戶增長后再轉型又可能錯失機遇。小紅書的探索路徑顯示,其正試圖在保持社區調性的同時,通過服務中小商家積累經驗,最終向KA客戶展示平臺價值。這種漸進式策略能否成功,將決定其能否復制淘寶的成長軌跡,還是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