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行業近日因一位科技企業家的低調現身再度引發關注。這位長期旅居新加坡的創始人,罕見在國內公開亮相,出席上海一家創新機構的開業活動,其動向迅速成為輿論焦點。
這家名為“徐匯知春創新中心”的機構,由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領域資深教授與該企業家共同發起。據知情人士透露,雙方的合作源于九年前的一次人才發現——當時今日頭條在算法領域嶄露頭角,其核心團隊中多位技術骨干均畢業于上海交大ACM班。這一發現促使企業家專程赴校交流,與ACM班創始人及圖靈獎得主展開深入對話。
2024年秋季,雙方在教育創新領域達成共識,決定參照美國歐林工學院模式,創建專注于計算機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小型精英研究機構。該學院以實踐導向著稱,每年僅招收80名本科生,卻培養出大量能與麻省理工、斯坦福畢業生比肩的科技人才。經過半年籌備,這個定位前沿技術研究與創新人才培養的中心正式落地。
開業現場公布的運營方案顯示,該機構已開展三期科技營活動,并啟動“青年研究員計劃”。每年將選拔30名16-18歲青少年,提供五年全免費培養,包括學習設備、食宿及津貼。這種“零門檻”的培養模式,在當今教育領域頗為罕見。
創始人現場發言強調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他以機器學習中的過擬合現象作比:“有些人才專業能力突出,但缺乏創新突破的韌性。我們希望培養具備獨立思考能力、重視實踐探索,且能保持平常心的復合型人才。”這種教育理念與其商業實踐中的精準算法思維形成有趣呼應。
盡管該機構被定義為非營利性質,與企業家旗下企業無資金關聯,但其動向仍引發業界對AI領域布局的猜測。自ChatGPT引發技術革命以來,這位以數據驅動著稱的企業家持續關注AI發展。據內部人士透露,自2024年下半年起,他定期參與核心技術團隊研討,深度介入模型策略與前沿課題研究。
這種轉變與四年前其卸任CEO時的判斷一脈相承。當時他指出,科技公司需突破業務慣性探索新領域。如今移動互聯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產業互聯網成為監管重點,技術生態重構迫在眉睫,這或許解釋了其近期在AI領域的密集動作。
2021年的管理層交接中,這位創始人將CEO職位交給聯合創始人,后者在組織建設與日常管理方面經驗豐富。交接后的四年間,公司員工規模從6萬增至10萬,管理復雜度顯著提升。盡管已退出日常運營,但創始人仍通過戰略指導影響著企業發展方向。
這種“退而不離”的狀態,在科技行業并不罕見。多位觀察者指出,創始人持續關注技術前沿,既保持戰略敏銳度,又避免過度干預具體業務,這種平衡或許更有利于超大型科技企業的持續發展。其近期在創新教育領域的投入,更被視為對行業人才危機的前瞻性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