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金大橋(廈門段)項目的墩臺預制廠內,機器人正成為生產線上不可或缺的主力軍。從高空作業到重型搬運,智能化設備已全面融入施工流程,推動這座全國規模最大的數智化跨海橋梁墩臺預制廠邁向高效生產新階段。
這座占地18.3萬平方米的預制廠,通過科學規劃將物料倉儲、鋼筋加工、骨架綁扎、混凝土澆筑等生產環節緊密銜接,形成全流程"一站式"作業模式。中交一航局技術員馬茂源介紹,廠區采用預制裝配化施工工藝,將85座墩臺分解為187個構件進行標準化生產,最重構件達3235噸,相當于五層住宅樓的鋼筋混凝土總量。令人驚嘆的是,如此龐然大物從開工到成品僅需25天,這得益于智能化系統的深度應用——目前廠區智能化生產覆蓋率已達90%,生產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數倍。
在混凝土表面處理環節,負壓吸附式噴涂機器人展現出顯著優勢。相比人工操作,機器人不僅效率提升2-3倍,更能確保墻面平整度達到毫米級精度。馬茂源指著正在作業的智能設備說:"這些機器人的精準度遠超人工,特別是在高空作業時,既保障了施工質量,又消除了安全隱患。"
面對預制構件出運的特殊挑戰,項目團隊自主研發的"頂運一體臺車系統"創造了行業新方案。由于廠區地面高出海平面10米且近岸水淺,傳統浮吊船無法靠近,團隊設計出1:10坡度的入海軌道,讓重達數千噸的構件通過臺車平穩滑移至半潛駁船。配合預制構件數字孿生系統,出運環節的進度、質量、安全等六大模塊實現數據互通,構建起全流程智能管控體系。
這種"機器代人"的變革正在重塑橋梁建設模式。在近日舉辦的開放活動中,參觀者親眼見證了智能機器人完成墩臺噴涂作業的全過程。從鋼筋綁扎到混凝土澆筑,從表面處理到構件出運,每個環節都閃耀著科技創新的光芒。項目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推進智能建造技術升級,力爭形成可復制的現代化橋梁建設標準,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