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考古學家的探鏟叩響時光之門,歷史便不再是書本上的鉛字,而是化作一件件文物,在博物館的展柜里訴說著往昔的輝煌。今天,讓我們以考古的獨特視角,走進北京故宮博物院,探尋那些承載著皇權與國家統治邏輯的鎮館之寶。
故宮,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群,不僅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居所,更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與大英博物館的“萬國寶藏”、盧浮宮的“藝術殿堂”、大都會博物館的“文化熔爐”不同,故宮代表的是一種以皇權為核心運轉的文明體系。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皇權”始終是統治國家的核心要素,它需要天命的加持、權力的威嚴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邏輯。
在故宮眾多文物中,有三件堪稱鎮館之寶,它們分別象征著天命、皇權與治國,共同構建起中華帝制的統治體系。第一件便是金甌永固杯,這只清乾隆時期的皇家祭天與開筆儀式專用酒杯,承載著清皇室的權力象征與統治信仰。“金瓎”寓意國土完整,“永固”象征政權穩固,每年新年凌晨子時,皇帝都會在養心殿明窗前,用它舉行祭祀儀式,并寫下開年第一筆祈福之言,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然而,隨著清末的動蕩,皇帝的統治成為歷史,這只曾象征大清國運的金杯,如今靜靜地陳列在故宮博物院,成為后人憑吊往昔的見證。
如果說金甌永固杯是天命賦權的象征,那么九龍壁則是皇權至高無上的具象化表達。這座位于紫禁城寧壽宮的九龍壁,氣勢恢宏,壁上九條龍騰云駕霧、栩栩如生,每一塊琉璃瓦都燒制精細、色彩絢爛。在古代,“九”是至高無上的象征,皇帝的龍椅、袍服、紫禁城的房間數量,都與“九”緊密相連。九龍壁不僅是一道裝飾性建筑,更是整個帝王系統象征體系的一部分,它向所有進入皇宮的人宣告:這里是皇帝的地盤,皇權不容侵犯。
治國的智慧,同樣在故宮的文物中得以體現。大禹治水圖玉山,這座清代宮廷玉雕的巔峰之作,以整塊重達5000多斤的玉石雕琢而成,歷時數年完成。玉山上,蜿蜒的河流、連綿的山脈、波濤洶涌的洪水,以及中央指揮百姓疏通水道的大禹,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治水畫卷。乾隆皇帝推崇“以史為鑒”,他認為自己肩負著治理國家的重任,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必須全力以赴。因此,他特命工匠雕刻此玉山,將其作為自己治國理政的信條。
在中國歷史上,“治水”一直是治國的象征。黃河泛濫,治理不好就會民不聊生;大禹能治水,所以能成王。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必須向大禹學習,以治理天下為己任。大禹治水圖玉山,不僅是一件藝術珍品,更是一座帝王的“治國豐碑”。
周末將至,不妨帶著孩子走進博物館,近距離感受這些文物的魅力。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全球的博物館都會舉辦各種活動,邀請公眾走進歷史的長廊,聆聽文物的低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