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甘孜州稻城縣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簡稱“拉索”)公布了兩項具有突破性的科學發現,為宇宙線起源和黑洞物理研究提供了關鍵線索。這些成果分別發表在《科學通報》和《國家科學評論》上,標志著我國在宇宙線觀測領域邁入國際前沿。
第二項成果則直接關聯黑洞系統的極端物理過程。觀測證實,微類星體(由黑洞或中子星吸積伴星物質形成的雙星系統)噴流中存在高效的粒子加速機制。這一發現不僅解釋了銀河系內高能宇宙線的起源問題,還為研究黑洞吸積盤與噴流中的能量轉化過程提供了全新視角。例如,微類星體的噴流可能通過磁重聯或激波加速等機制,將粒子能量提升至接近光速的水平。
“拉索”自2021年7月投入運行以來,已多次刷新人類對宇宙高能現象的認知。2022年10月,它曾探測到迄今最亮的伽馬射線暴,記錄下能量超過10萬億電子伏特的光子。此次兩項成果的發布,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全球領先宇宙線觀測設施的地位。該觀測站位于海拔4410米的稻城縣海子山,憑借其超大的探測器陣列和極高的靈敏度,能夠捕捉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信號。
為支持“拉索”的數據分析,2023年四川天府新區成立了天府宇宙線研究中心。該中心依托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匯聚了國內頂尖的宇宙線研究團隊,致力于將觀測數據轉化為理論突破。其選址于成都科學城,旨在構建從實驗觀測到理論研究的完整鏈條,推動我國在高能天體物理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宇宙線作為剝離電子后的原子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宇宙,其起源問題困擾科學界近一個世紀。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在宇宙線能譜中發現“膝”結構——能量約3PeV處的拐折,暗示存在某種未知的加速機制。此次“拉索”的發現表明,黑洞驅動的微類星體可能填補了這一空白,為解開宇宙線起源之謎提供了關鍵拼圖。隨著研究的深入,人類對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體的認知或將迎來革命性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