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近日正式面向公眾推出其全新AI助手“千問”,并同步上線App公測版本。這款被定位為“會聊天、能辦事”的個人智能助手,前身為智能信息事業群旗下的“通義App”,更名后以“阿里最強大模型官方助手”的身份參與市場競爭,目標直指與ChatGPT展開全面角逐。
千問的推出標志著阿里在AI to C領域邁出關鍵一步。根據官方披露,該產品將深度整合阿里生態內的支付、出行、購物等核心場景,形成統一的C端服務入口。數據顯示,公測上線次日,千問App便躋身蘋果App Store免費應用總榜第五位,排名超越同類產品DeepSeek。與此同時,面向海外市場的國際版也計劃于近期上線,此前阿里云通義實驗室已在海外布局Qwen Chat網頁版及App,主要承擔模型能力展示功能。
產品命名變更背后,折射出阿里對C端AI戰略的重新定位。相關負責人解釋稱,從“通義”到“千問”的轉變,不僅是名稱更新,更是將技術模型推向全民級應用的重要跨越。該產品基于阿里自主研發的Qwen系列開源大模型,該模型在過去三年間已在全球開源社區建立領先地位,累計下載量突破6億次,衍生模型數量超過17萬個,成為全球開發者最廣泛采用的開源方案之一。
技術演進路徑方面,千問延續了Qwen模型的技術基因。據內部技術人員透露,項目起源于對“專為Qwen設計的純凈產品形態”的探索,初期定位為模型能力展示工具,后逐步擴展至深度研究、圖像編輯、網頁開發等多元化功能。技術負責人林俊旸指出,隨著模型自主性增強,需要通過完整產品服務釋放技術潛力,這成為開發千問的核心動因。相較于側重產品邏輯的豆包等競品,阿里系AI產品更強調技術驅動的特征在此得到延續。
組織架構調整為產品迭代提供支撐。今年以來,千問項目經歷多次戰略升級:從阿里云事業部劃歸智能信息事業群,與夸克形成雙產品矩陣;項目組集中北京、廣東等地百名工程師進行封閉開發;最終確立為集團戰略級項目,由吳嘉牽頭執行。這種資源傾斜在產品定位上體現明顯——夸克聚焦AI搜索與瀏覽器領域,而千問被賦予“集團AI原生入口”的更高使命,承擔跨業務線資源整合的重任。
生態協同機制成為競爭關鍵。阿里規劃分兩階段推進:初期聚焦用戶體驗優化與模型迭代,后續重點實現千問與高德、淘寶、支付寶等業務的深度聯動。當前已啟動聯合開發工作,預計將推出重大版本更新。這種“中央調度+垂直深耕”的模式,既保持千問作為總控平臺的獨立性,又允許各業務線發展專業領域Agent。例如在規劃團建場景中,系統可自動串聯飛豬、支付、出行等模塊,通過統一技術標準降低跨Agent協作成本。
項目推進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千問團隊坦言,如何將分散的Agent服務有機整合是當前最大難題,不同業務的能力成熟度差異可能導致用戶體驗割裂。組織架構適配問題同樣突出——作為橫跨多個事業群的戰略項目,千問需要突破既有資源分配機制,建立跨部門協作新范式。這些考驗不僅檢驗著集團執行力,更將驗證傳統互聯網架構向AI時代轉型的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