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宇宙中,太陽這顆熾熱的恒星始終是科學家關注的焦點。盡管它表面看似平靜,實則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時常以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等形式“發脾氣”。為了深入探究這位近鄰的奧秘,我國于2022年發射了“夸父一號”衛星,這顆肩負重任的“太陽觀測員”在軌運行千日之際,為科學界帶來了令人矚目的新發現。
太陽耀斑與日冕物質拋射,是太陽活動的兩大主要表現形式。耀斑猶如太陽表面的超強“閃光燈”,在短短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內釋放出驚人的能量;而日冕物質拋射則如同猛烈的“打噴嚏”,將數十億噸的太陽物質以極高的速度拋向太空。長久以來,科學家們認為這兩種現象如同孿生兄弟,尤其是當太陽發“大脾氣”時,耀斑與日冕物質拋射幾乎總是同時出現。
然而,“夸父一號”的觀測結果卻打破了這一傳統認知。在2022年底至2024年初的數據中,這顆衛星的硬X射線成像儀捕捉到了一群“反常”的C級耀斑。這些耀斑雖然整體亮度僅為C級,但其內部卻能產生能量極高的電子,加速效率甚至不輸給更強烈的M級或X級耀斑。這一發現,如同發現了一個外表文靜卻蘊含短跑冠軍爆發力的人,令人倍感意外。
研究團隊在硬X射線成像儀探測到的1300多個C級耀斑中,篩選出了127個這樣的特殊案例。他們發現,這些高能C級耀斑雖然電子能量極高,但伴隨日冕物質拋射的比例卻極低。在127個高能C級耀斑事件中,僅有5例伴隨著日冕物質拋射,占比不到4%,且均為規模較小的“噴流型”CME。這與以往統計研究中,普通C級耀斑伴隨日冕物質拋射占比可達20%的情況大相徑庭。
這一“反常”現象引發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蘇楊解釋道,按照當前的理解,日冕物質拋射往往與磁繩結構(如暗條、日珥等)的失去平衡有關,這一過程會產生磁重聯,一方面產生耀斑,另一方面推動日冕物質拋射。然而,在高能C級耀斑中,卻幾乎沒有拋出的CME,僅有耀斑出現。
科學家們推測,這些高能C級耀斑的產生機制可能與目前人們熟知的標準太陽爆發模型截然不同。它們高效的能量釋放和電子加速,或許與其非拋射型的磁場結構密切相關。這一發現,不僅為理解太陽爆發的本質提供了新線索,也為進一步探究常規爆發型事件提供了新的視角。
“夸父一號”衛星,正式名稱為“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其命名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夸父逐日”。這一命名不僅體現了先民探索自然的無畏精神,也寄托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揭開太陽神秘面紗的不懈追求。2022年10月9日,這顆由我國科學家自主提出的太陽探測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運行在距離地球約720公里的軌道上,開啟了我國天基太陽綜合性探測的新時代。
“夸父一號”的核心使命是“一磁兩暴”,即同時觀測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科學家為衛星配備了三件“神器”:全日面矢量磁像儀、硬X射線成像儀和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這三臺載荷協同作戰,使科學家首次能夠在一顆衛星上實現對太陽磁場、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前因后果”的全程同步觀測。
目前,太陽正處于第25活動周的高峰期,“夸父一號”將繼續堅守崗位,為揭示更多關于太陽的奧秘貢獻力量。此次發表在國際頂尖天文學期刊上的成果,正是它獻給千日紀念的一份厚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