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谷歌量子AI團隊核心成員、量子硬件領域首席科學家米歇爾·德沃雷(Michel Devoret),與前谷歌量子AI硬件負責人約翰·馬丁尼斯(John Martinis)、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因在宏觀量子效應研究中的突破性貢獻共同獲獎。這一成果為現代超導量子比特技術奠定了理論與應用基礎,標志著量子計算從實驗室走向實用化的關鍵一步。
三位科學家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他們通過實驗證實了一個顛覆性結論:量子力學中那些看似反直覺的規律——如疊加態與糾纏現象——并非僅存在于微觀世界,而是可以通過特殊設計的宏觀電路被觀測與操控。為此,他們開發了基于“約瑟夫森結”的超導電路系統,這種無電阻電路結構能夠精確創建并控制量子態,為后續量子計算技術開辟了新路徑。
作為超導量子比特的核心組件,約瑟夫森結的技術突破直接推動了谷歌量子AI團隊的研發進程。例如,2019年谷歌實現的“量子霸權”里程碑——利用量子計算機完成經典計算機無法完成的計算任務,以及2024年發布的突破性量子芯片“Willow”,均依賴于德沃雷與馬丁尼斯等人奠定的技術框架。此次獲獎不僅是對歷史性科學發現的認可,更印證了基礎研究對技術革新的深遠影響。
隨著德沃雷的獲獎,谷歌相關領域諾貝爾獎得主(含現員工與前員工)已增至五位。2024年,深度學習領域先驅德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約翰·賈姆珀(John Jumper)與杰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曾因人工智能研究獲此殊榮。兩屆獎項的頒發,凸顯了谷歌在量子計算與人工智能兩大前沿科技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
在量子計算領域,超導量子比特因其可擴展性與操控精度成為主流技術路線之一。谷歌量子AI團隊目前正基于約瑟夫森結技術優化量子芯片性能,旨在實現更復雜的量子算法與錯誤糾正機制。這一方向的研究或將加速量子計算機從實驗室原型向商業化應用的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曾有觀點認為谷歌開發的Transformer架構具備“諾獎級潛力”。該架構作為自然語言處理的核心模型,推動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發式發展。盡管其影響力毋庸置疑,但諾貝爾獎更側重基礎科學發現,而Transformer屬于技術應用創新,兩者評價維度存在本質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