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工業的百年歷程中,格柵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個看似簡單的部件,曾是燃油車不可或缺的“呼吸器官”,如今卻在電動車時代面臨身份的重新定義。從功能到形式,從實用到美學,格柵的演變史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汽車技術的進步與消費者審美的變遷。

燃油車時代,格柵的核心使命是散熱。發動機燃燒汽油產生的巨大熱量,若不及時散發,輕則影響性能,重則導致損壞。早期的汽車設計幾乎將整個前臉讓位于格柵,只為滿足最基本的散熱需求。隨著品牌意識的覺醒,廠商開始在功能性框架內探索設計可能性。1925年勞斯萊斯幻影將格柵塑造成帕特農神廟的造型,1933年寶馬雙腎格柵橫空出世,這些經典設計不僅成為品牌標識,更讓汽車前臉從單純的工程結構轉變為具有藝術價值的視覺符號。
技術革新從未停止。2000年代初,主動進氣格柵的出現標志著格柵進入智能化階段。這種可自動開閉的百葉窗結構,能在高速行駛時關閉以降低風阻,需要散熱時迅速打開。對于混動車型而言,這項技術尤為重要——純電模式下關閉格柵可延長續航,發動機啟動時又能立即投入工作。這種“能屈能伸”的特性,使格柵在保持核心功能的同時,開始展現技術賦能的靈活性。
電動車的崛起徹底改變了游戲規則。電機產生的熱量遠低于燃油發動機,傳統大尺寸格柵失去存在依據。然而,市場反饋卻呈現有趣現象:部分新能源車型反而采用更大尺寸的格柵設計,盡管其中許多是封閉的裝飾性結構。維也納大學的研究揭示了這一現象背后的心理機制——人類潛意識里將寬大格柵與穩重、高級等品質關聯。廠商敏銳捕捉到這一認知,通過封閉面板降低風阻,同時保留大尺寸造型滿足消費者對“高級感”的追求。

另一種極端是徹底取消格柵。2016年特斯拉Model 3開創了無格柵設計的先河,這種極簡風格不僅賦予車輛未來感,更顯著降低風阻系數。豐田卡羅拉概念車延續了這一思路,前臉僅靠銳利大燈勾勒輪廓,形成獨特的設計語言。傳統豪華品牌則采取折中方案:寶馬將雙腎格柵進一步放大,奧迪在A4 e-tron假想圖中將六邊形格柵與燈組融合,既保留品牌基因,又展現電動化時代的創新。
格柵的百年演變,本質是技術邏輯與消費心理的動態博弈。當散熱需求減弱,設計自由度大幅提升,但完全拋棄傳統又可能引發認知隔閡。因此,現代汽車前臉設計往往在“突破”與“延續”間尋找平衡點——既要讓老用戶感到熟悉,又要為新用戶創造驚喜。這種微妙的平衡藝術,恰恰體現了汽車工業在變革時代的智慧與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