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機器人行業因一則解散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成立不足半年的明星企業一星機器人正式宣布解散。這家由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之子李星星實際控制的企業,曾被視為吉利布局具身智能領域的關鍵落子,其突然退出市場引發諸多猜測。
據公開資料顯示,一星機器人于2025年5月注冊成立,8月完成"親友輪"融資,9月又獲得數億元"種子輪"投資,投資方包括曹操出行、晶能微電子等吉利系企業,以及BV百度風投、同創偉業等外部機構。公司組建了豪華技術團隊,吸納上海AI Lab研究員丁琰、復旦大學姜育剛教授團隊、清華大學汪玉教授團隊等學術力量,并引入國際知名的FastUMI數據采集團隊。技術部員工方宇透露,公司國慶前還接到新訂單,資方甚至計劃追加投資,解散決定令團隊措手不及。
這場變故的根源指向吉利集團的戰略調整。天眼查數據顯示,一星機器人實控人李星星持股65.66%,但公司董事長潘運濱同時擔任吉利半導體CEO,吉利系人員占據管理層核心位置。與一星機器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吉利重點扶持的千里科技正加速崛起——這家定位"AI+車+機器人"的企業,已獲得李書福公開站臺支持,并于10月16日正式遞交港股上市申請。其技術框架實現智能駕駛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復用,機械臂VLA模型與端到端智駕模型共享底層架構,展現出更強的產業協同潛力。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一星機器人與千里科技在具身智能領域存在顯著業務重疊。前者聚焦工業場景的機器人任務分解與數據采集,后者則通過智能駕駛技術向機器人領域延伸,兩者均依賴AI大模型與真實場景訓練。在吉利集團"一個吉利"戰略框架下,這種資源分散局面難以持續。《臺州宣言》明確提出的業務厘清要求,成為推動此次整合的直接動因。千里科技憑借更緊密的主業關聯性和更清晰的技術遷移路徑,最終贏得集團資源傾斜。
這場變局背后,折射出吉利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深度布局。2025年6月,吉利聯合曠視科技(通過邁馳智行)等主體成立重慶千里智駕,其中千里科技出資15億元占股30%,并引入原華為車BU總裁王軍擔任聯席總裁。李書福在9月發布會上直言,投資千里科技的核心原因是與創始人印奇"理念契合",認為其技術路線更符合汽車產業融合需求。這種戰略轉向在資本市場獲得積極響應,千里科技估值已飆升至550億元,成為吉利智能生態的核心載體。
作為吉利少東家,李星星的創業歷程充滿波折。2018年創立的二手車金融平臺車多多,雖獲1770萬美元A輪融資,但最終未能突破盈利瓶頸。2020年接手的澄星股份,在經歷債務危機后逐步恢復元氣,2025年上半年實現1856萬元凈利潤,同比增長211%。然而10月20日的黃磷自燃事故,又給這家化工企業帶來新的挑戰。這些經歷顯示,即便擁有雄厚資源背景,二代接班人的創業之路依然充滿變數。
一星機器人的退出,標志著吉利在機器人領域的戰略聚焦。當千里科技承載著集團AI雄心加速沖刺資本市場時,這場看似突然的解散,實則是吉利在智能出行賽道做出的關鍵取舍。隨著資源向更具協同效應的平臺集中,吉利構建機器人帝國的藍圖正逐步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