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浪潮中,汽車產業正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從整車制造到零部件配套,三地通過打破行政壁壘、深化產業協作,構建起跨區域、無邊界的產業鏈生態,推動區域汽車產業產值突破8400億元。

小米汽車總裝車間內,每76秒就有一輛SU7下線。支撐這一高效生產的,是覆蓋京津冀的供應鏈網絡——約22%的零部件來自區域內的50余家合作企業。供應鏈部采購總監徐忻透露,企業正加大對優質供應商的技術培育力度,未來將進一步深化區域協作。長城汽車天津生產基地同樣受益于這種協同模式,其新產線投產后將帶動近百家本地零部件企業升級,目前該基地30%的一級供應商位于京津冀地區,天津本地采購額占比近三成。
一汽-大眾天津分公司則展現了更精細的分工協作。在55秒的單車生產節拍下,變速箱來自天津,蓄電池產自河北,玻璃升降器則由北京供應。該公司317家一級配套商中,近20%集中在京津冀,其中天津供應商達54家。這種布局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更讓企業今年前8個月以97.6萬輛的終端銷量領跑合資車企。
區域協同的深化催生了“1小時零部件配套圈”的成熟。天津泓德汽車玻璃作為福耀集團全資子公司,設計產能達450萬套,與長城、北汽、理想等車企保持合作。市場部經理張輝介紹,企業近半原材料實現京津冀區域內采購,運輸成本顯著降低。在河北廊坊,萊尼線束系統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劉炎捷每天往返京津,他所在的團隊為北京奔馳新能源汽車生產“神經網絡”——每4秒下線一根線束,31條產線年產能達72萬臺套。更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超半數供應商來自京津冀,原材料兩小時內即可送達。
這種產業聯動效應正在重塑區域經濟格局。濱海新區作為天津汽車產業核心區,集聚了一汽豐田、長城汽車等整車企業,帶動121家規上工業企業形成完整配套體系。今年1至9月,該區域汽車產業產值達1305億元,同比增長6.1%。總投資11.53億元的長城曼德零部件項目、中汽新能動力儲能電池項目等相繼落地,進一步強化了產業鏈韌性。

武清區的京清汽車產業園則展現出更開放的協作姿態。這里100公里半徑內聚集了18家整車企業,傲銳汽車部件公司每60秒生產一個隔音包,產品檢測合格后1小時即可送達北京奔馳。運營經理于四壘表示,公司新生產線已實現規模化生產,員工中超半數來自京冀兩地。目前,園區已引進113個項目,其中19個為汽車相關,到2027年汽車產業產值預計突破350億元。
從“單打獨斗”到“集團作戰”,京津冀汽車產業正通過研發平臺共建、檢測資源共享、市場應用共拓,形成覆蓋設計、制造、認證的全產業鏈生態。隨著三地協作持續深化,一個世界級汽車產業創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在天津遠程新能源商用車公司,總經理鄧濤透露,企業新業務采購將優先選擇京津冀供應商,預計未來2至3年帶來近10億元采購需求。這種“就近原則”的采購策略,正成為區域產業協同的新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