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經濟論壇科技發展會議近日在西安高新區拉開帷幕,這場以“科創融通歐亞 開放共贏未來”為主題的盛會,成為推動區域科技合作與產業協同的重要平臺。會議期間,來自國際歐亞科學院的院士、中外企業家及法律財稅專家齊聚一堂,通過深度交流與研討,為歐亞科技合作注入新動能。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馬慶國在主旨演講中,以《人的智能與機器智能,絲路樞紐人工智能的方向選擇》為題,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辯證關系。他指出,盡管機器智能在計算速度和記憶能力上遠超人類,但其邏輯推理仍局限于數理邏輯范疇,而人類思維包含更豐富的邏輯形式。因此,“人腦不會被電腦取代”的判斷引發廣泛共鳴。針對絲路地區的發展需求,他建議優先布局礦山設備、新能源、醫療治理等領域的專用模型與垂直應用,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數字孿生技術如何賦能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鄔倫關注的焦點。他強調,通過構建城市數字鏡像系統,可實現城市運行狀態的全方位感知,為治理決策提供精準依據。陜西作為科教資源大省,擁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厚積淀,以及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實踐,具備發展數字孿生產業的獨特優勢。他建議充分發揮科教資源集聚效應,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并推動技術成果向全國輻射。
面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牛東曉分析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現實。他提到,當前新能源裝機規模已超越煤電,但高比例并網帶來的發電波動性、跨區域輸電瓶頸等問題亟待解決。針對未來發展方向,他提出構建“智慧大腦”應對數據洪流,并重點布局風電、光伏、儲能、新能源汽車及特高壓電網五大領域。其中,虛擬電廠憑借“零設備采購、平臺化運營”的商業模式,被視為具有顯著投資價值的創新方向。
企業界的實踐視角為會議增添了務實色彩。中外企業家聯合會首席代表董斌從投資布局出發,建議歐亞科技合作聚焦數字基建、綠色能源、智慧交通、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盈科律師事務所全球董事會副主任張華薇則從法律風險防控角度提醒,企業需提前開展全球商標專利布局,重點關注數據合規等敏感問題,通過法律工具保障國際化發展的穩健性。德勤中國華西管理合伙人孫嘉通過具體案例,揭示了中企出海面臨的財稅合規挑戰。她以某陜西企業拓展非洲市場為例,強調需系統設計轉讓定價、資金管控等方案,并密切關注歐盟可持續發展披露等新規,通過專業籌劃提升跨國經營的風險抵御能力。
這場思想碰撞的盛會,不僅展現了科技前沿的最新動態,更通過跨界對話為歐亞科技合作描繪了清晰路徑。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只有緊密結合實際需求、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才能以科技創新催生新質生產力,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