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風著陸場發布的一則禁航通告引發廣泛關注。通告明確指出,11月14日16時20分至16時50分,該區域將實施禁航管制。由于東風著陸場是我國神舟飛船返回的指定地點,結合當前中國空間站的任務動態,業內普遍推測此次禁航與神舟系列飛船的返回任務密切相關。
目前,空間站上同時對接著神舟二十號和神舟二十一號兩艘載人飛船。綜合多方面信息分析,即將返回的航天器極有可能是神舟二十號。這一判斷的核心依據,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長期遵循的“安全冗余”原則。根據該原則,空間站必須始終保有一艘狀態正常、可保障航天員應急撤離的載人飛船,以確保在突發情況下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此前,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因疑似遭遇太空微小碎片撞擊,原定返回計劃被迫推遲。太空中,即使是微小的碎片,也可能以每秒7.6公里的速度高速飛行,其撞擊能量足以對航天器造成嚴重損傷。為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對飛船狀態展開全面評估,最終決定推遲返回任務。
與此同時,空間站上的另一艘飛船——神舟二十一號,目前狀態完全正常。它承擔著保障當前在軌6名航天員(神舟二十號乘組3人:陳冬、陳中瑞、王杰;神舟二十一號乘組3人)應急撤離的關鍵職責。若此時讓神舟二十一號返回,空間站將失去可用的應急返回飛船,一旦發生突發情況,6名航天員將面臨無法撤離的巨大風險。這種違背“安全冗余”原則的操作,在嚴謹的航天任務中絕不可能出現。
隨著禁航時間的臨近,一個核心問題引發公眾熱議:神舟二十號的3名航天員是否會搭乘這艘飛船一同返回?目前,官方尚未發布明確消息,但坊間流傳一種說法,稱神舟二十號可能以“空船模式”返回。待后續發射神舟二十二號與空間站對接后,再由神舟二十二號將航天員接回地球。
從表面看,這種方案似乎合理,既能通過空船返回驗證神舟二十號的安全性,也相當于開展了一次實戰化的應急救援演練,進一步檢驗中國航天的應急響應能力。然而,深入分析便會發現,“空船返回”方案存在明顯安全隱患。若神舟二十號空船返回,空間站上將僅剩下神舟二十一號一艘可用飛船,而此時艙內仍有6名航天員駐守。按照設計標準,一艘神舟飛船最多搭載3名航天員,根本無法同時保障6名航天員的應急撤離需求。一旦空間站遭遇突發故障或外部風險,剩余的6名航天員將陷入“有險難撤”的危險境地,時間可能會長達數日,這與中國航天“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則嚴重相悖。
針對“神舟二十號因撞擊無法載人返回”的猜測,回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此前發布的信息,始終強調“神舟二十號航天員狀態良好”“返回任務有序推進”,卻從未提及飛船因撞擊造成“無法載人返回”的關鍵性損傷,也沒有說明損害程度或狀態差異。結合航天科研團隊對飛船開展的多輪仿真分析、23個專業實驗室的數據檢測,以及北京飛控中心連續72小時的空間環境監測結果來看,神舟二十號的損傷大概率集中在非關鍵部位,仍具備載人返回的基礎條件。
那么,更符合安全邏輯的操作方案可能是什么?結合中國航天的應急保障體系和任務規劃習慣,最穩妥的方式或許是“先補位、再撤離”。具體而言,先將處于待命狀態的神舟二十二號發射升空,讓其入軌在空間站附近合適的位置停泊待命,再安排神舟二十號撤離空間站并返回地球。隨后,神舟二十二號迅速與空間站對接,在合適的時間讓神舟二十號航天員進入其中,之后脫離空間站再返回地球。這樣的時間銜接設計,基本能確保空間站始終有兩艘飛船(神舟二十一號+神舟二十二號)可供航天員使用,徹底消除“單船應對6名航天員”的安全隱患。
事實上,中國航天早已為這類突發情況構建了完善的應急響應體系。按照“發一備一”的策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始終有一艘加注好燃料的備份飛船(此次為神舟二十二號)和一枚待發火箭待命,具備8.5天內實施太空救援的能力。從接到指令后48小時內完成人員集結、物資調配,到火箭轉運、全系統測試,這套成熟的流程能為“先補位、再撤離”方案提供堅實支撐。
目前,所有關于返回模式和流程的分析,都還停留在基于公開信息的合理推測層面。最終神舟二十號是載人返回還是空船返回,3名航天員何時能踏上歸途,仍需等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的官方結論。在載人航天任務中,“安全”永遠是比“速度”更重要的優先級。如今,距離東風著陸場禁航的時間越來越近,全國人民都在期待著那一聲“著陸成功”的通報。無論神舟二十號此次以何種模式返回,我們都有理由相信,中國載人航天決策層已制定了最優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