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科學院與阿克蘇鮮豐水果有限公司在烏魯木齊正式簽署合作協議,計劃在未來五年內聯合攻關,以“減壓熏蒸保質減損技術”為核心,為新疆特色干鮮果品構建全鏈條保鮮加工體系,讓戈壁灘上的美味跨越山海,依然保留“新疆果品特有的鮮甜”。
這項歷經11年研發的“減壓熏蒸保質減損技術”,終于迎來產業化落地的關鍵時刻。新疆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吳斌介紹,新梅怕皺、鮮杏怕爛、核桃怕哈、巴旦木怕干,這些帶著戈壁陽光氣息的珍饈,過去因保鮮難題難以遠銷。此次合作投入的1200萬元技術轉化費,將主要用于技術落地、產品升級和人才培養,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就像為每種果品定制專屬‘保鮮艙’,這套技術通過‘共性技術、個性適配’,讓不同果品的貯運損耗率進一步降低,消費者吃到的每一顆果子,都能保留果園初摘時的風味?!眳潜蠼忉尩馈?/p>
看似簡單的“個性適配”,背后是團隊攻克三大技術難點的艱辛歷程。最初,新梅喜濕、核桃喜燥的特性讓共用設備成為難題。團隊在實驗室和企業生產一線多年跟蹤監測,記錄新梅在不同濕度下的品質變化,總結核桃仁哈敗規律,最終建立包含200余組參數的“保鮮數據庫”,實現“一套設備,調千種參數”。
傳統熏蒸劑殘留問題與新疆果品“天然屬性”相悖,研發組通過反復試驗,發現低壓環境能讓熏蒸劑利用率提升80%、用量減少四分之三,既實現了綠色保鮮減損,又顯著延長了貨架銷售期,提升了經濟效益。
實驗室設備體積大、效率低的問題也曾困擾團隊。為此,他們耗時2年改造出模塊化機組,將保鮮處理時間從3小時縮短至1小時,單批次處理量從1噸提升至5噸,徹底打通技術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吳斌進一步說明,針對喜燥的新疆特色果品,通過調控特定壓力與溫度,從果實內部解決軟化問題;面對怕氧化的核桃,優化熏蒸環境,讓果仁始終脆嫩不哈敗。此次合作不僅“鎖鮮”,更要讓果品“變身”。
除了減壓熏蒸技術,雙方還將研發干鮮果品精深加工技術,把普通干果變成即食涼果等新潮產品。同時,挖掘果殼、果渣的價值,實現“一顆果子全身是寶”,提升產業附加值。
近年來,吳斌每年帶領技術團隊深入阿克蘇鮮豐水果有限公司生產線工作6個月,分析企業需求,把車間變成實驗室,不斷進行技術改進,讓科技創新轉化為產業增效的經濟方案。
“天山果子的純粹風味,我們得用技術守住?!眳潜蟊硎?,希望通過五年合作,讓新疆果品既保得住“天山味道”,又能在國內外市場更具競爭力,讓更多人品嘗到新疆好味道,也讓果農的辛苦結出更豐實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