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近日發布分析文章,對“十五五”期間(2026-2030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前景作出樂觀預測。他指出,在多重因素推動下,國內汽車廠家總產量有望突破4000萬輛規模,其中出口年均增速預計達9%,內需市場則保持年均近2%的溫和增長態勢。
針對外界對4000萬輛產量目標的質疑,崔東樹分析認為,市場潛力釋放將主要來自三大領域。首先是區域市場結構優化,中西部及縣域鄉鎮市場的汽車普及率有望超越京滬等一線城市,形成新的增長極。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國內汽車年均增速維持在3%,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技術變革帶來的消費升級成為第二大驅動力。崔東樹特別指出,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正在重塑市場格局。由于電池和芯片等核心部件的有效壽命周期約10年,較傳統燃油車18年的使用壽命明顯縮短,這意味著在汽車保有量穩定的前提下,新能源汽車的迭代需求將持續攀升。
國際市場開拓則構成第三增長極。隨著中國汽車工業技術實力提升和品牌影響力增強,海外市場份額呈現穩步擴張態勢。這種“內需升級+外需拓展”的雙輪驅動模式,為產業規模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為指引國家未來五年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十五五”規劃(2026-2030)將聚焦經濟結構優化、科技創新強化和可持續發展推進等核心目標。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其發展路徑與規劃目標高度契合,有望在轉型期實現質量與規模的雙重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