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在近日舉行的專題吹風會上明確表示,中國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宣布不再尋求新增特殊和差別待遇,此舉既是基于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綜合研判,也是踐行全球發展倡議與治理倡議的具體實踐。這一決策將為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注入新動力,同時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提供積極示范。
回溯歷史,中國于2001年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世貿組織,依法享有包括較低開放標準、更長過渡期以及技術援助等制度性權益。二十余年來,中國在充分行使這些權利的同時,始終以建設性姿態參與多邊貿易規則制定,在農業、服務貿易等領域談判中主動平衡發展訴求與全球責任,為推動世貿組織協議達成作出實質性貢獻。
當前國際經貿格局正經歷深刻調整,某些國家單邊主義行徑導致多邊貿易體制遭遇嚴重沖擊。貿易壁壘升級、規則體系碎片化等現象不僅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更威脅全球產業鏈穩定。在此背景下,中國主動放棄新增特殊待遇的表態,凸顯了維護規則導向型貿易體系的戰略定力。
李成鋼特別強調,中國發展中國家屬性未發生改變,始終是"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員。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將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通過高質量發展增強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能力。值得關注的是,中方將發展議題置于世貿組織改革核心位置,要求相關談判必須體現發展導向,確保改革成果惠及廣大發展中國家。
商務部世貿司負責人進一步闡釋了中方立場的三項不變原則:發展中國家身份定位不變、維護發展權益的決心不變、推動貿易便利化的立場不變。針對后續工作,中方提出三大行動方向:堅決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維護世貿組織核心原則;推動投資便利化、數字貿易等新規則制定;確保2026年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產生切實可行的發展成果。
據參與會議的人士透露,中方代表在發言中多次引用具體案例,說明中國在農產品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已承擔超出發展中國家水平的義務。這種"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實踐,為破解"發展定位爭議"提供了中國方案。與會發展中國家代表普遍認為,中國立場體現了大國擔當與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