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產業迎來重大突破,2025年將正式開啟商業化進程。在政策扶持、資本助力與技術創新的共同推動下,這一領域正展現出60倍的增長潛力。近日,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確將固態電池列為關鍵核心技術,要求加快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
產業層面,多家企業近期取得里程碑式進展。中科固能宣布,其全球首條百噸級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全自動生產線已完成調試,產品純度達99.99%,標志著我國在固態電解質量產領域邁出關鍵一步。與此同時,億緯鋰能成都基地正式揭牌,首款全固態電池“龍泉二號”成功下線,為規?;a奠定基礎。
據《2025年固態電池高質量發展藍皮書》分析,當前固態電池產業化已進入沖刺階段。預計到2030年,全球出貨量將突破614.1GWh,市場規模邁入千億元級別。這一預測背后,是技術突破與產業協同的雙重驅動。
在材料端,東方鋯業作為全球最大氧化鋯供應商,市場占有率超50%。其獨創的“鋯-鑭協同摻雜”技術使LLZO燒結溫度降低100℃,產品已獲清陶能源等頭部企業認證,成為固態電解質制造的核心材料。贛鋒鋰業則憑借上下游一體化優勢,在硫化鋰量產、超薄鋰帶等領域保持技術領先,硫化鋰純度達99.9%,為固態電池提供穩定原料支持。
設備領域,先導智能作為全球鋰電設備龍頭,在固態電池生產設備方面積累深厚技術,可提供從原料到成品的智能化解決方案。當升科技則系統布局硫化物、氧化物等材料體系,成功開發高性能電解質,全固態正極材料已實現10噸級批量出貨,應用于無人機、eVTOL等領域。
技術創新方面,上海洗霸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共建實驗室,其第一代高比能軟包固態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達340Wh/kg,超額完成目標。而一家未公開名稱的黑馬企業通過控股子公司科森清陶,推出全球唯一量產的固態電池封裝方案——鋁塑膜-金屬復合結構。該方案通過360°針刺測試,熱失控風險降低90%,支持500Wh/kg以上能量密度,封裝成本僅為日本電產的65%,引發行業關注。
從政策引導到企業落地,從材料突破到設備創新,固態電池產業鏈正形成完整生態。隨著技術迭代加速與商業化進程推進,這一領域有望成為新能源產業的新增長極,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關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