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儲能產業正迎來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9月發布的《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提出,到2027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需突破180GW。這一目標較2025年上半年94.91GW的裝機量實現跨越式增長,按4小時備電時長測算,未來兩年年均新增裝機將達136GWh,較2024年101GWh的新增量增長34%。
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寧夏、甘肅等五省區已出臺儲能容量補償機制,推動商業模式創新。開源證券分析指出,中央與地方政策的協同效應顯著提升儲能項目收益率,2024年國內新型儲能投運裝機達43.7GW/109.8GWh,同比增幅達103%/136%。2025年上半年新增23.03GW/56.12GWh,延續68%的同比增速,印證行業高景氣態勢。
成本下降與電力市場化改革構成行業發展的兩大引擎。興業證券數據顯示,磷酸鐵鋰儲能電芯價格從2023年1月的15.8萬元/噸暴跌至2025年8月的3.29萬元/噸,降幅達79%。同期2小時鋰電儲能系統招標價格從1.35元/Wh降至0.48元/Wh,降幅64%。電力市場化改革進一步釋放需求,測算顯示當100MW光伏電站棄光率超過5.8%時,配置20%儲能系統的投資回報率更具優勢。
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儲能市場空間持續擴容。《bp世界能源展望2024版》預測,實現2050年凈零排放目標需將風光裝機容量擴大14倍,對應儲能需求將突破4000GW。海外市場需求持續旺盛,與國內市場化進程形成共振,為行業增長提供雙重保障。
光伏企業加速布局儲能賽道,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阿特斯2025年二季度儲能交付量達2.2GWh,環比增長超140%,在手訂單達30億美元,預計全年出貨量7-9GWh。陽光電源表現更為突出,儲能系統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27.78%,占比首次超越光伏逆變器業務,達到40.89%。天合光能累計出貨超12GWh,晶科能源2025年出貨目標鎖定6GWh,均展現強勁增長勢頭。
產業鏈垂直整合成為頭部企業戰略重點。電化學儲能系統中,電芯與儲能逆變器(PCS)分別占據47.2%和26%的成本比重。晶科能源投資84.3億元建設12GWh儲能系統及電芯項目,天合光能鹽城基地推進12GWh電池項目,并開展587Ah大容量電芯研發。這種從系統集成向核心部件延伸的布局,有助于企業構建技術壁壘。
技術迭代與品牌效應構成競爭雙維度。314Ah電芯滲透率已超40%,較傳統280Ah產品初期溢價達0.03元/Wh。海外市場更注重品牌口碑與項目經驗,陽光電源、阿特斯等企業通過長期運維服務形成復利效應。盡管2025年儲能賽道已發生133起融資事件,但具備全產業鏈布局與技術優勢的頭部企業,仍能維持39.93%(陽光電源)和30.84%(阿特斯)的較高毛利率水平。
行業洗牌壓力逐漸顯現,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警示價格戰已蔓延至海外市場。但參照動力電池發展路徑,掌握大容量電芯技術、具備全球品牌影響力的企業,仍將在長期競爭中占據優勢。這種技術驅動與品牌積淀的雙重壁壘,或將重塑儲能產業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