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統銷售旺季“金九銀十”的到來,房地產市場的政策調整成為各界關注焦點。自8月下旬以來,上海、蘇州、長春等城市相繼出臺樓市新政,通過放寬購房限制、取消房產轉讓約束、發放財政補貼等措施,著力降低購房門檻,激發市場消費活力。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近期國新辦發布會上指出,今年前8個月房地產市場雖經歷波動,但商品房銷售面積和住宅價格同比降幅持續收窄,庫存去化效果逐步顯現,整體呈現止跌回穩態勢。這一判斷為市場注入信心,也凸顯政策調控對行業走向的關鍵影響。
在限購政策調整方面,一線城市動作頻頻。北京允許符合條件的家庭在五環外區域不限套數購買商品住房;上海取消外環外區域家庭購房限制,并解除單身人士特殊限購政策;深圳則對8個行政區實施大幅寬松措施,部分區域甚至不再審核購房資格。這些舉措直接擴大了購房群體規模,尤其釋放了改善型住房需求,對市場交易形成明顯拉動。
限售政策的取消同樣產生深遠影響。蘇州率先廢除新建商品住房需取得產權證滿兩年方可轉讓的規定,僅保留特殊房產的轉讓限制。此舉顯著提升了房產流動性,盤活存量資產的同時,打通了“賣舊買新”的置換鏈條,帶動新房和二手房市場聯動升溫。
財政補貼成為降低購房成本的直接手段。廣西宣布在9月15日至10月31日期間,對購買首套、二套新建商品住宅及車位的消費者發放總額1.2億元的補貼。政策落地后,當地購房咨詢量和成交數據均出現顯著增長,市場需求活躍度明顯提升。
市場信心的修復是本輪政策效應的突出表現。前期市場調整導致購房者觀望情緒濃厚,而近期多地政策密集出臺釋放出強烈穩樓市信號,有效扭轉了市場預期。部分城市核心區域優質房源成交周期縮短,業主報價趨于穩定,反映出買賣雙方心理預期的積極轉變,這種信心重建對市場企穩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市場已進入分化發展階段。政策托底效應在不同城市表現差異明顯,人口持續流入、經濟基礎扎實、產業支撐有力的城市將率先回暖,而部分庫存壓力大、需求不足的地區仍需較長時間消化壓力。這種結構性特征要求政策實施更具精準性。
對于購房者而言,理性決策成為關鍵。專家建議應基于真實居住需求選擇城市、區域和產品類型,避免投機性“抄底”思維。在市場分化背景下,不同城市的房產價值將進一步顯現,購房者需更加注重長期居住價值和資產配置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