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規模部署智能化無人機基站,能夠給自然資源監管帶來什么新改變?近日,中國自然資源報發表的一篇題為《無人機:自然資源督察的“空中尖兵”》的報道,或許能夠給出答案。
去年9月,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建設“1+N”綜合監管平臺正式上線。這個以112套大疆機場(108套固定部署+4套車載移動部署)為重要抓手的平臺,為唐山構建起了一套覆蓋9230平方公里的“空天地網”一體化綜合監管系統。
經過一年的發展,唐山市實現全域無人機網格化覆蓋,將礦山、耕地、地災、林地、海洋等自然資源納入“全要素監管”,為無人機基站規模化應用于自然資源監管,交出了一份數據亮眼、成效扎實的答卷。
實時礦山監管,非法采礦動態清零
作為礦產資源大市,唐山286座持證礦山、1062個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分布范圍廣,1308個盜采易發區藏于隱蔽溝谷,“分布廣、抓現行難”曾是監管痛點。
而過去一年,112套大疆機場構建的“空天地網”實現了對5300km2礦區的有效監測,用“全天候值守+智能識別”徹底改寫了這一局面。
系統為礦區劃定550條固定巡查航線,大疆機場每1小時自動起飛,無人機周期性監測違法闖入礦區的挖掘機、卡車等設備以及紅外異常溫度點,系統一旦觸發自動報警機制,可在1小時內完成現場核實與處置工作。憑借M4TD的紅外熱成像能力,可實現24小時晝夜巡飛。

圖:可見光智能檢測違法采礦行為

圖:熱成像智能檢測違法采礦行為
此外,無人機憑借高精度測繪能力,對重點礦區開展高頻次建模作業。通過對比多期實景模型, 可 精準識別礦區地表變化,自動計算盜采區域的位置、范圍及方量等關鍵數據 。 這些實時監測數據與歷史數據在“一張圖”上疊加分析,讓礦區變化趨勢一目了然,成為打擊非法采礦行為的堅實依據,為動態監管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一年來,大疆機場在礦區場景累計飛行5.2萬架次,巡查點位16萬次,建圖33萬張,構建礦區三維模型1500余幅,結合視頻發現并核查309處疑似線索。

如今,唐山已實現全市非法采礦“動態清零” ,創新經驗得到自然資源部發文肯定。“空天地網”極大地提高了礦區監測頻次和效率,對違法行為做到早發現、早制止、精準處置,助力礦區從“治理”到“智理”升級。
全域耕地保護,兩天即可實現全市掃描
“空天地網”系統并非僅限于礦山監管,除此之外的耕地保護、林地保護、地災防治等領域,都存在“空天地網”的用武之地。

圖:多點位全景照片采集
唐山中部與南部以平原為主,百萬畝耕地的監管曾依賴“人工排查+季度衛星圖比對”的模式,周期長效率低,往往問題發生很久之后才被發現,也導致整改成本較高。
如今,唐山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以豐南區為試點開展耕地保護。依托車載移動式部署機場和固定機場,創新通過“蜂巢(大疆機場)矩陣”組網,實現多點位全景照片采集,照片自帶高精度地理坐標。基于生成的全域數字鏡像,可識別耕地侵占行為并快速查處,守護18億畝耕地紅線。

圖:快速識別耕地侵占行為
網格化部署的大疆機場,搭配移動機場指揮車,預計兩天即可完成全市百萬畝耕地的全域掃描,相較此前過往手段效率提升超40倍,采集和核查效率大幅提升,最終實現耕地保護監管由“被動處置”轉為“主動預防”。
無人機基站規模化應用,從“人防”到“技防”
112套大疆機場的規模化應用,看似只是“設備升級”,但實則推動了唐山自然資源監管實現關鍵轉變。
當無人機基站規模化部署,搭配“智能識別+數據閉環”,就能讓監管有據可循,從“定性判斷”走向“定量分析”。 比如,無人機憑借高精度測繪能力,精準識別礦區地表變化,自動計算盜采區域的位置、范圍及方量等關鍵數據,成為打擊非法采礦行為的堅實依據。

其次,自然資源監管從“重點抽查”轉向“全域覆蓋” ,全市286座持證礦山、1062個礦山生態修復項目、1308個盜采易發區域、388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所有耕地及林地資源,都在這一套覆蓋9230平方公里的“空天地網”一體化綜合監管系統之下。

更為重要的是,科技的進步幫助自然資源監管從“事后查處”邁向“事前預防” 。全市礦山的周期性監測,影像實時回傳,有力打擊非法盜采行為;耕地常態化監測,避免發生侵占行為后再處理,可提前預警勸導。
此外,在汛期來臨前,系統就完成了全市388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三維建模,基于模型精準規劃避險路線、避險點。而當防火季節到來,大疆機場每15分鐘巡查一次山火高發點,實時預警異常高溫點守護林地資源。高頻高效的無人機巡查,成為自然資源監管最有力的數據技術保障。
可以說,這場以“空天地網”為核心、智能化無人機基站為載體的變革,不僅讓唐山自然資源監管實現了“從定性到定量、從抽查到全域、從事后到事前”的三重突破 ,更探索出了一套可復制的“自然資源監管范式”,為全國其他資源型城市、大區域監管場景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路徑,并重構了自然資源監管的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