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聚焦家豬馴化研究的學術盛會近日圓滿舉行,多位來自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家豬馴化的多個維度展開深入探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考古研究所的陳相龍研究員,將研究目光投向夏商時期儀式性豬牲的飼養方式。他通過細致的考古發掘資料與科學分析,試圖還原當時豬牲在儀式活動中的特殊地位及飼養模式,為理解古代社會文化提供新視角。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劉一婷則聚焦馬嶺遺址仰韶時期的豬群管理。她以“何以為‘家’”為切入點,結合遺址中的豬骨遺存與環境考古數據,探索當時人類如何通過管理豬群構建穩定的居住與生活模式,揭示早期農業社會中人與動物關系的演變。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的遇赫從遺傳學角度切入,探討中原地區家豬的馴化成熟過程。他通過分析古代家豬的基因序列,結合現代家豬的遺傳特征,勾勒出家豬從野生到完全馴化的遺傳路徑,為理解家豬馴化的生物學機制提供關鍵證據。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王佳靜則通過牙結石分析探索家豬馴化的新線索。她指出,牙結石中保存的植物微體化石與微生物信息,能夠反映家豬的飲食結構與生存環境,為研究馴化過程中人類與家豬的互動提供直接證據。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尤悅從骨骼形態學視角,對比東亞與西亞的家豬馴化過程。她通過測量不同地區古代豬骨的形態特征,發現兩地家豬在馴化初期存在顯著差異,但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趨同,揭示了家豬馴化過程中的文化交流與生物適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袁靖研究員作為特邀嘉賓,對整場學術活動進行總結。他肯定了各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強調家豬馴化研究對理解古代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與人類適應策略的重要意義,并鼓勵學者們繼續深化跨學科合作。
據悉,本次學術活動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家豬馴化早期階段的動物考古學研究”和中國歷史研究院“蘭臺青年學者計劃”的資助,為青年學者提供了重要的學術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