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紛紛發力,推出面向二次開發的工具型平臺,試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辟新的賽道。從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到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各家企業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開發工具與生態建設,試圖通過更靈活、更開放的解決方案,提升產品的市場適應性和商業價值。
在深圳福田的康明斯發動機工廠,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兩款人形機器人“天工”和“天軼2.0”正在無人生產線上執行上下料任務。北京人形具身智能部門負責人車正平透露,實際部署中發現,不同工位對機器人的感知與控制能力要求差異顯著,標準化方案難以滿足所有場景需求。“用戶需要能夠自定義開發和部署的工具,而不是僅依賴復用的開發流程。”他指出,這促使團隊開發了具身智能平臺“慧思開物”SDK,涵蓋大腦、小腦及技能調用工具鏈,支持快速二次開發。
與傳統端到端視覺語言動作模型(VLA)不同,“慧思開物”采用了分層架構。車正平解釋,端到端VLA雖能理解指令,但動作執行可能存在偏差,尤其在流水線裝配等高節拍場景中,缺乏空間約束和力控反饋的建模會導致機器人作業不穩定。“例如,機器人可能理解‘把零件放進托盤’的指令,但因模型誤差,實際放置時會歪斜或碰撞,影響生產線效率。”為此,平臺通過視覺語言模型(VLM)與世界模型的協作,實現“理解-規劃-執行”的閉環。VLM部署在云端,負責指令解析和任務規劃;世界模型則模擬物理環境,提供反饋以優化策略,形成“自我校正”能力。
這種分層設計雖帶來結構化優勢,但也面臨誤差傳導風險。一位VLA算法工程師指出,每層模型的微小誤差可能在后續環節指數級放大。“例如,工位位置識別偏差1%,經過多輪路徑規劃和控制迭代后,機械臂在毫米級任務中可能出現明顯偏移。”為解決這一問題,車正平強調,開放的數據接口和開發生態至關重要,它們是機器人持續學習、適應復雜環境的基礎。
其他企業也在加速布局開發工具。11月6日,宇樹科技發布全身遙操作平臺,支持人類通過設備遠程控制G1機器人完成洗碗、整理衣物、拳擊對練等復雜動作。深圳某機器人公司高管Eddie(化名)認為,這一平臺不僅提升了控制靈活性,還可能為宇樹積累大規模、高保真的人類動作數據,加速AI模型閉環。他指出,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各家硬件差距縮小,用戶選擇需新理由,開發工具成為差異化關鍵”。
智元機器人則瞄準了租賃商等非技術用戶。10月底,其推出0代碼、0門檻的“靈創平臺”,允許用戶通過圖形化界面自定義機器人運動表現和“人設”。一位租賃商透露,此前讓機器人跳一支三分鐘的舞蹈,需第三方團隊編程,成本高達兩三萬元;而靈創平臺通過預置模板和拖拽式操作,大幅降低了使用門檻。智元機器人合伙人姜青松表示,平臺采用付費機制,將原本屬于第三方團隊的收益轉化為企業自身收入。
Eddie分析,平臺建設雖前期投入大、周期長,需搭建算法框架、維護內容生態,但一旦形成規模效應,回報將十分可觀。“收益不僅來自軟件訂閱或功能付費,更在于用戶黏性的提升。企業賣出一臺機器人只是開始,能否被持續使用、被更多開發者落地應用,才是更大考驗。”
車正平進一步指出,北京人形的“慧思開物”平臺源于對應用落地痛點的洞察。“不同作業環境、機械接口和任務節拍差異巨大,標準化算法難以直接落地,完全定制成本又過高。若平臺能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支持用戶快速二次開發或集成新模塊,將顯著增強機器人市場競爭力。”他透露,商業化數據對資本運作至關重要,而平臺化工具正是獲取這些數據的關鍵。
在這場由開發工具引發的新競爭中,技術迭代速度不再是唯一比拼點,構建可持續的機器人生態成為核心目標。Eddie總結:“誰能率先打通從開發到落地的閉環,誰就能在下一輪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