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壇星光璀璨,段成式以其廣博的見聞和獨特的創作風格脫穎而出。這位以《酉陽雜俎》聞名于世的文學家,在書中開辟了"天咫"專章,專門記載當時天文異聞與奇人怪事。其中一則關于月球人的記載,至今仍引發后人無限遐想。
唐文宗大和年間,兩位探險者鄭和與王秀才在嵩山深處遭遇奇事。當夜幕籠罩山林時,他們發現已迷失在千篇一律的松林間。"這地方好像從未踏足過",鄭和壓低聲音,借著微弱月光四處張望。話音未落,遠處傳來異樣的鼾聲,循聲望去,竟見一點幽光在林間閃爍。
撥開灌木叢,兩人看見白衣男子蜷臥在地,頭枕白色包裹酣睡。王秀才輕拍對方肩頭,男子突然睜眼坐起,目光穿透夜色直視二人。"月亮由七寶熔鑄而成,表面凸起處造就陰影,常年有八萬二千工匠修鑿,我正是其中一員。"這番話讓兩位探險者面面相覷,完全偏離了他們求問歸途的初衷。
面對持續追問,白衣人從腰間布包取出工具:斧鑿在月光下泛著奇異光澤。"這是月宮修造專用器具",他邊說邊展示。當鄭和注意到對方始終未指明歸路時,白衣人突然取出兩個散發異香的飯團:"此乃玉屑飯,食之可保終生無恙。"
在二人接過飯團猶豫之際,神秘人抬手指向山徑:"沿此小路前行,遇大路即歸。"話音未落,其身形已隱入夜色。兩位探險者握著飯團,發現這些贈禮竟與現代科幻作品中的外星接觸場景驚人相似。更令人震驚的是,白衣人描述的月球特征——凹凸表面、反射日光——與千年后的科學認知不謀而合。
這段記載雖被命名為《鄭仁本表弟》,但學者發現其與《大唐開元占經》中"稟日之光"的月相解釋存在呼應。段成式作為通曉天文典籍的文學家,很可能將古籍記載與民間傳說融合,創造出這個超前千年的"科幻故事"。當現代人重讀這段文字時,那些看似荒誕的細節,竟在科學視角下顯露出別樣的真實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