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大學主辦、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協辦的“原子級制造:前沿與應用”衛星會議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正式開幕,為持續四天的Nature Conferences原子級制造系列活動拉開序幕。此次會議匯聚了國內二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近四十位專家學者,圍繞原子級制造領域的最新進展展開深入探討。
會議設置三個平行主題專場,涵蓋原子級構筑機理、跨學科賦能與功能體系設計、檢測計量與工藝標準化三大方向。在原子級構筑機理專場,華南師范大學趙紀軍教授以“面向原子級制造的原子基元計算設計”為題作主旨報告,提出多場耦合與算法優化驅動的計算范式。上海交通大學但亞平教授展示了硅基量子點二維網絡的可擴展制造方案,中科院化學所許子豪研究員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蒙教授則分別從光催化體系與金屬固態反應角度,揭示了原子動力學的新規律。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賀煜研究員與中科院物理所杜羅軍研究員聚焦量子器件制備與二維金屬原子構筑,分享了前沿技術突破。蘇州大學閆凌昊教授、南開大學張杰教授等學者則展示了原子級量子材料構筑與表面加工的創新路徑。
跨學科賦能專場聚焦新功能材料與跨學科策略。哈爾濱工業大學韓飛教授提出多尺度動力學驅動的納米制造新方法,北京師范大學郭靜教授與南開大學賈傳成教授分別報告了對稱化氫鍵原子級探測與單分子器件調控的最新成果。南京大學向菲菲教授提出基于功能性納米石墨烯的原子級精準構筑方案,強調低缺陷材料對量子器件性能的關鍵作用。上海交通大學姚廣保教授、廈門大學楊揚教授及中科院化學所駱智訓研究員、董際臣研究員圍繞液相與固相體系原子合成、DNA模板化構筑及原子團簇化學改性展開討論。
檢測計量專場關注原子級檢測技術與裝備標準化。湖南大學段輝高教授提出離子束增減材復合工藝的系統路線,哈爾濱工業大學耿延泉教授與楊福雷教授匯報了基于納米切片與激光干涉的原子級計量技術。復旦大學包文中教授展示了集成電路中二維半導體原子層生長與檢測的新工藝,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唐文新教授則從檢測儀器與量測標準角度,分析了高分辨與高通量的平衡機制。清華大學劉宇宏教授、國防科技大學宋辭教授等學者還分享了光場輔助、離子束拋光技術及非外延生長在原子級結構修復中的應用。
會議期間,三場圓桌論壇以“回到原子本身,通向制造未來”為主題展開深度討論。首場論壇由吉林大學張棟棟教授主持,趙紀軍教授強調機械—化學—物理多場耦合的理論支撐,南京大學劉俊明教授指出量子效應對結構穩定性的影響,閆凌昊教授呼吁引入AI技術提升掃描探針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效率。賀煜研究員提出的“化學鍵+封裝”雙軌策略引發廣泛共鳴。
第二場論壇由南京大學張春峰教授主持,賈傳成教授提出AI與原子制造的雙向賦能愿景:AI破解復雜調控機制,原子制造反哺新型AI硬件。向菲菲教授呼吁建立跨機構數據共享平臺,曹毅教授討論了機器學習在實驗參數優化中的作用。韓飛教授則強調跨領域銜接與標準化的重要性。
第三場論壇由南京大學王學鋒教授主持,段輝高教授提出“超面形、超精細、超精確、超精準”的“四超”目標。包文中教授與唐文新教授探討了多模態檢測的協同路徑,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崔海龍研究員指出高分辨與高通量的矛盾,并提出基于新物理機制的突破方向。與會專家一致認為,AI驅動檢測技術是實現從“被動表征”到“主動預測”躍遷的關鍵。
專家指出,原子級制造的科學內涵在于其“尺度”與“等級”的雙重特性:既實現從原子到器件的精準控制,也推動性能與結構層級的根本重構。中文語境中的“級”不僅體現層次與精度,更彰顯了跨學科、跨技術體系的融合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