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烹飪中,有一個難以用具體指標衡量的概念——“鍋氣”。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認為,鍋氣是鐵鍋在高溫下激發食材產生的獨特焦香;而專注于炒菜機器人研發的橡鹿機器人公司董事長楊建成則指出,鍋氣源于火候控制與顛勺動作共同引發的美拉德反應。這種既抽象又關鍵的風味要素,近期因一場關于人類廚師與AI設備烹飪能力的討論而引發關注。
9月下旬,周鴻祎與楊建成通過直播試吃展開深度對話。這場以“人類大廚與AI炒菜機器人誰能復刻中餐鍋氣”為主題的辯論,將科技從業者與餐飲行業代表的觀點碰撞推向臺前。直播中,周鴻祎展現了對美食的極致追求——他特意空腹數小時參與試吃,并坦言自己向來對飲食質量要求嚴苛。
在體驗橡鹿機器人烹飪的菜品后,周鴻祎給出高度評價:“作為對食物非常挑剔的食客,我完全分辨不出哪道菜是機器人炒制、哪道是人類廚師完成。這說明設備已經達到實用階段。”針對“機器烹飪缺乏人情味”的質疑,他以人工智能發展軌跡為例反駁:“就像早期大模型被詬病‘AI味’過重,但技術迭代證明機器完全能超越人類水平,烹飪領域同樣如此。”
橡鹿機器人的研發方向直指餐飲業深層痛點。創始人楊建成曾擔任香格里拉集團CTO,他觀察到中餐行業長期面臨廚師招募困難、后廚工作環境惡劣等問題。自2021年成立以來,公司專注于商用場景的垂直研發,通過毫米級溫控、精準投料等技術,實現單臺設備3分鐘出餐,且保證萬臺設備同菜同味、單臺設備萬次操作口味穩定。這種標準化能力為連鎖餐飲擴張提供了關鍵支持。
市場數據印證了技術落地的成效。楊建成透露,目前橡鹿機器人累計出貨量已接近萬臺。設備通過穩定輸出降低了對廚師個人技藝的依賴,同時改善了后廚高溫高濕的工作環境,更在食品安全管控方面展現出優勢。
關于機器人烹飪與預制菜的關系,兩位對話者達成共識:二者并非替代而是互補。楊建成解釋:“某些菜品需要預制處理,比如茄子需提前油炸定型。消費者真正在意的是食材新鮮度、衛生標準和口味,而非是否經過預制。”他特別強調機器人模式的差異化優勢:“預制土豆絲可能千篇一律,但機器人能根據用戶偏好調整酸甜度、辣度,甚至讓普通消費者像周總那樣自定義口味。”
這場討論并未陷入“機器取代人類”的悲觀敘事,反而勾勒出人機協作的新圖景。機器人承擔重復性、標準化的烹飪任務,將廚師從高強度勞動中解放;人類廚師則專注于菜品創新、傳統技藝傳承,甚至將秘制配方輸入設備數據庫,讓地域特色通過技術手段觸達更廣群體。這種模式既保留了餐飲文化內核,又滿足了行業效率升級需求。
楊建成提出的“123公式”直觀體現了技術價值:一名操作員管理兩臺設備,出餐效率相當于三名廚師。這種人力配置優化方案,恰好契合連鎖餐飲快速擴張的需求。
在直播尾聲,兩位對話者將話題延伸至產業生態構建。周鴻祎建議炒菜機器人研發不應局限于設備本身,而需向配料供應、凈菜處理等產業鏈上游延伸。楊建成透露,公司計劃年內推出包含食材配送的月租服務模式,通過整合餐飲供應鏈進一步降低使用門檻。
當直播設備陸續關閉,機器人清洗鍋具與人類整理灶臺的場景在余溫中交織,恰似當前餐飲變革的生動寫照——技術革新與傳統工藝并非對立,而是在碰撞中尋找新的平衡點。隨著炒菜機器人從單一工具進化為產業生態節點,人類廚師的經驗與機器的效率正在共同重構餐飲行業的未來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