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廣西南寧迎來一場國際盛會——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與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來自60個國家的3200余家企業齊聚一堂,在16萬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內,共同描繪中國與東盟開放合作的新圖景。本屆盛會不僅延續了傳統經貿交流,更以人工智能為核心,搭建起區域數字合作的新平臺。
步入本屆東博會,人工智能的元素無處不在。在首次設立的1萬平方米人工智能專館內,超過100家國內領軍企業、創新團隊攜前沿技術亮相。防爆機器人“天魁1號”身披復合裝甲,可在火災、爆炸等危急場景中執行偵察救援任務;雙臂咖啡機器人僅需110秒即可完成兩杯現磨咖啡,還能精準繪制拉花圖案;AI翻譯眼鏡則讓跨國客商實現“無障礙交流”,仿佛將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搬入現實。
這場科技盛宴不僅限于展館內。7月啟動的數字經濟賽事已吸引3300余支隊伍參賽,其中329支來自東盟國家,覆蓋跨境電商、智慧農業等9個領域。與此同時,中國—東盟人工智能部長圓桌會首次舉辦,中國貿促會與東盟10國工商會聯合發布《人工智能產業合作南寧倡議》,為區域合作提供機制保障。國內企業與東盟商協會圍繞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領域展開深度洽談,推動技術成果轉化為實際合作。
在崇左市展館,中越友誼關智慧口岸的沙盤模型吸引眾多目光。通過無人駕駛運輸車與自動化吊裝設備,貨物可實現24小時全天候通關。這一基于衛星導航、人工智能技術的跨境口岸,將南寧至河內的數據傳輸時延縮短至3.5毫秒,為跨境電商發展注入新動能。目前,廣西已建成12條直達東盟國家的跨境光纜,國際通信容量突破9000GB,為數字貿易提供堅實支撐。
中國—東盟信息港的展位化身數字生態微縮景觀,集中展示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廣西北投信創集團與馬來西亞電子政務集團合作建設的“數字證照跨境服務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中馬兩國公民在駕駛、金融等領域的身份互認。截至目前,該平臺已帶動21家中國數據企業拓展東盟市場,推動技術標準與解決方案的本地化落地。
在馬來西亞八打靈再也市,中國—馬來西亞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聚集了阿里云、大疆等十余家領軍企業。深圳云譯科技展示的智能眼鏡可實現中英緬三語翻譯,未來將針對東盟國家語言需求進一步優化。廣西投資集團在老撾建設的人工智能中心已建成500平方米交互區域,從算力基礎設施到老撾語大模型研發,形成“研發—集成—應用”的全鏈條支持模式。
東盟秘書長高金洪指出,中國龐大的數字生態與東盟快速增長的市場形成互補。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有望年內簽署,雙方在數字貿易、數據治理等領域的合作將進一步深化。今年前8月,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已簽約國內項目51個、東盟企業16家,覆蓋人工智能多個細分領域。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翟崑分析,自貿區3.0版通過規則對接與標準互認,將加速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在東盟市場的落地。從暢通信息動脈到賦能產業升級,再到促進人文交流,“人工智能+”正為中國—東盟合作開辟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