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遂寧國際鋰電產業大會”在四川遂寧舉辦期間,固態電池成為與會嘉賓熱議的焦點,其技術突破、產業化進程及市場走向引發廣泛關注。
安徽大學大數據學院執行院長金虎林指出,固態電池產業化路徑已獲國家規劃支持。根據規劃,2026年將啟動硫化物固態電池裝車示范,2027年推進千輛級規模應用,2030年實現500Wh/kg能量密度目標。他同時強調,AI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加速破解產業化瓶頸,推動固態鋰電池商業化進程。不過,液態鋰電池仍占據全球動力電池市場95%以上份額,未來5至10年仍將主導市場,但其技術升級路徑已轉向高鎳化、硅碳負極及半固態電解質涂層等方向。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宇平則從技術可靠性角度提出警示。他指出,當前研發集中于硫化物體系的固態電池面臨成本高、量產難等核心問題,短期內難以成為主流技術。即便解決部分技術細節,長期運行場景下的可靠性仍需突破未知挑戰,需探索全新路徑打破困局。他直言,固態電池雖為全球研發焦點,但商業化進程仍存多重障礙。
資本市場對固態電池產業化趨勢已形成共識。中國銀河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曾韜表示,低空經濟與具身智能的發展為固態電池提供了廣闊應用空間,未來3至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產業化推進最快的國家。不過,他也強調全固態電池量產面臨材料優化、界面問題、安全環保等難題,樂觀預期下2027年可實現穩定生產與裝車驗證,規模化量產則需等到2030年后。
蜂巢能源前沿技術研發總經理苗力孝從技術實操層面透露,全固態電池在材料、設計、制造等領域面臨172項技術挑戰,其中固固界面接觸、材料穩定性、致密化技術等六大問題最為關鍵。他表示,目前這些難題已形成新的解決策略,全固態電池正以超預期速度推進,但新策略伴隨新問題,產業化仍是一場持久戰。
伊維經濟研究院院長吳輝分享的數據顯示,2024年半固態電池出貨量已邁入GWh量級,應用場景從高端消費電子、無人車等領域向乘用車裝車試驗滲透。更值得關注的是,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節點從原計劃的2030年提前至2027年,部分企業已啟動產線設計工作。
中俄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慶生對此提出理性提醒。他強調,行業需警惕技術夸大與市場造勢,反對脫離技術本質的過度炒作。針對“固態電池2026年成本降至1元/Wh”的說法,他明確表示不認可,認為該目標違背技術溢價與研發成本分攤的商業邏輯。他指出,固態電池量產初期成本將是現有電池的2倍以上,后續需通過技術迭代逐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