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聚焦鋰電產業突圍路徑的行業盛會在四川舉行,與會專家與企業代表圍繞“鋰向新質 智勝未來”主題展開深度探討。當前,全球電池新能源市場增速放緩,供需關系發生深刻調整,行業“內卷”現象引發廣泛關注,如何開辟新增長空間成為核心議題。
伊維經濟研究院院長吳輝指出,突破同質化競爭的關鍵在于拓展增量市場。他特別強調,海外新興市場開發與新技術應用場景創新是當前兩大突破口。以東南亞、非洲為代表的地區,其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而儲能系統、低速交通工具等細分領域的技術升級空間巨大。
在技術創新層面,蜂巢能源高級副總裁楊永旺分享了企業的實踐路徑。該公司通過熱復合疊片技術與短刀電芯架構的迭代,實現了產品性能的跨越式提升。針對新場景開發,企業采取與客戶聯合研發的模式,已在人形機器人動力系統、低空飛行器電源管理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楊永旺特別強調,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市場,質量管控與技術壁壘構建都是避免惡性價格戰的基礎。
產業鏈全球化布局成為企業突破內卷的重要戰略。瑞浦蘭鈞市場營銷中心副總裁張小聰透露,該企業已從單純的產品出口升級為“產業鏈出?!蹦J?,其動力電池海外銷售占比達33%,儲能電池更突破60%。面對技術輸出遇到的貿易壁壘,企業選擇在印尼等東盟國家推進本地化生產,通過深度融入當地經濟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針對區域市場差異化的挖掘策略,云山動力董事長袁定凱提出獨特視角。數據顯示,我國東北地區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較全國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主要受制于低溫環境適應性。該企業通過研發-40℃環境下容量保持率超90%的電池系統,成功打開北方市場,預計可帶來6%-10%的增量空間。目前其低溫電池產品已獲得俄羅斯極地科考項目訂單。
多氟多新能源總經理許飛從產業生態角度剖析內卷根源。他指出,資本驅動下的非理性擴張、企業定位模糊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缺失是三大癥結。以某頭部企業為例,其同時布局動力電池、儲能、消費電子三個領域,導致資源分散與技術深度不足。許飛強調,企業需建立清晰的自我認知與客戶定位,通過差異化競爭構建技術護城河。
在區域市場選擇方面,諾德新材料總裁陳郁弼看好南歐市場潛力。以葡萄牙為例,其勞動力成本較比利時降低70%,且年均日照時長超2800小時,非常適合光伏-儲能一體化項目。該企業計劃在當地建設銅箔生產基地,利用成本優勢輻射地中海市場。對于技術路線,陳郁弼判斷高端市場將呈現“技術迭代加速”與“低端產能出清”并行的分化趨勢。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鋰電產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型。某咨詢機構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增速將降至18%,但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技術路線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超過45%。這種結構性變化要求企業既要鞏固現有市場,更要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開辟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