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首次躋身全球十大最具創新力經濟體行列,同時以24個創新集群數量連續三年領跑全球。這一突破性進展背后,是中國企業在研發領域的持續深耕——平均每53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日均誕生數千項發明專利的節奏,正在重塑全球創新版圖。
當前全球創新投資呈現放緩態勢,2024年全球研發支出增長率從4.4%降至2.9%,2025年預計進一步下滑至2.3%。美中合作基金會執行主席約翰·米勒-懷特指出,在高通脹導致企業實際研發投入低于十年均值的背景下,中國憑借穩定的發展環境和高質量改革,為科技創新提供了關鍵支撐。這種逆勢上揚的態勢,在量子計算、第四代核電、人工智能等領域尤為顯著。
制度創新與資源投入的雙重驅動,構筑了中國創新的堅實底座。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較2020年增長48%,研發強度達2.68%,超越歐盟平均水平。中國人民大學王孝松教授分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全面深化改革的協同效應,正在釋放巨大動能。目前中國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為突破性技術攻關提供了人才保障。
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國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披露,截至2024年該公司日均產生16.8項專利,其最新研發的無熱擴散技術已達到全球最高安全標準。這類企業貢獻了國內74.4%的有效發明專利,知識產權保護的強化與市場環境的優化,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正以60%的全球專利占比引領發展潮流。2025年北京舉辦的首個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多款全球首發產品,印證了"中國創新"的國際吸引力。美國專利服務商Avanci總裁勞里·菲茨杰拉德透露,該公司通過深化與中國企業合作,推動國際技術共享,這種模式正被更多跨國機構效仿。
中國創新成果的溢出效應持續顯現。沙特企業引入中國AI大模型后運營效率顯著提升,馬來西亞旅游業因中國移動支付技術煥發新機,非洲多國借助中國無人機技術推進智慧農業。過去五年間,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新型電力系統等領域主導制定532項國際標準,為全球產業升級提供技術范式。
從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數智領航"主題,到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首設的人工智能專館,再到即將舉辦的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中國正通過持續擴大的開放平臺,與世界共享創新紅利。多位跨國企業高管表示,每次到訪中國都能感受到技術變革的震撼,這種參與全球創新浪潮的機遇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