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動裝備研發領域,人形機器人正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測試員"與"創新伙伴"。李寧運動科學應用研究中心高級總監楊帆向記者透露,該中心已與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共建聯合實驗室,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入運動裝備的研發與消費場景創新。
位于研究中心的200米專業跑道上,"具身天工ultra"人形機器人正以穩定節奏進行跑鞋測試。這款曾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奪冠、在世界機器人運動會上斬獲多項田徑獎牌的"運動健將",如今承擔著更專業的使命——通過持續奔跑采集跑鞋性能數據。楊帆介紹,機器人髖、膝、踝關節的傳感器可精準記錄運動參數,直接生成力矩數據,有效規避了人類測試者因身高體重差異導致的數據偏差。
"具身天工2.0"機器人進行羽毛球揮拍測試
傳統測試模式需要4-8名專業運動員參與,耗時2-3天完成數據采集,加上后續處理總周期約一個月。而機器人測試系統可在當天輸出結果,顯著提升了研發效率。研究中心正構建人機對應數據模型,通過分析機器人跑步耗電量,推算人類穿著者運動時的能量損耗差異,為跑鞋減震、穩定等十多項性能指標提供量化評估。
在羽毛球測試區,"具身天工2.0"機器人正重復進行揮拍動作。這款配備工業級上肢負載系統、全自由度下肢的運動機器人,可通過雙電池快換技術實現不間斷工作。楊帆透露,研究中心正在探索將機器人技術延伸至生產環節與零售終端:"未來機器人可能參與產品質檢,甚至在門店擔任智能導購員。"
據設想,智能導購系統將通過視覺識別技術分析消費者體型特征與運動姿態,從產品數據庫中匹配最適合的跑鞋型號。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品牌經理劉皓指出,這種跨界合作實現了雙向賦能:機器人持續穩定的運動控制能力為裝備研發提供可靠數據,而運動品牌積累的生物力學數據又將反哺機器人運動算法的優化升級。
目前,李寧已建立包含數千組運動數據的專業數據庫,計劃通過機器人測試系統完善每款新品的性能畫像。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測試場到零售店,人形機器人正在重新定義運動裝備行業的創新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