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近期在太陽活動研究中取得新發現。此前,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表面活動自20世紀80年代起持續減弱,并于2008年達到歷史觀測記錄中的最低點。這種長期低活躍狀態被認為可能引發新一輪的"深度太陽極小期",即太陽活動進入極低水平的階段。
然而,最新發表于《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的研究顯示,自2008年以來,太陽活動出現顯著逆轉。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空間等離子體物理學家杰米·賈辛斯基在聲明中指出:"所有觀測指標曾明確指向長期低活躍期,但這種趨勢的突然轉變令人意外。目前的數據表明,太陽正在逐步恢復活躍狀態。"
科學家發現,太陽活動的周期性波動通常遵循11年規律,但某些模式可能持續更長時間。當前地球正處于第25個太陽周期(始于2020年),該周期的強度顯著強于上一個世紀最弱的第24周期。美國國家氣象局數據顯示,第24周期的平均持續時間雖為11年,但其活躍程度遠低于歷史水平。
研究團隊特別關注到,太陽活動的增強可能引發更多空間天氣事件,包括太陽風暴、耀斑爆發和日冕物質拋射。這些現象不僅可能干擾航天器運行和宇航員安全,還會對地球電網、GPS導航系統和無線電通信造成直接影響。NASA強調,空間天氣模式的變化與人類科技活動密切相關。
關于未來太陽活動趨勢,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預測,第26個太陽周期將于2029年1月至2032年12月間啟動,但尚未對該周期的強度作出具體判斷。目前科學界正持續監測太陽表面的磁場變化和日冕活動,以更精準地預測空間天氣對地球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