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固態電池的概念在行業內被反復提及,卻始終未能真正走向大眾市場時,國軒高科近日的一則消息,讓這一技術領域的“狼來了”故事有了新的注腳。9月2日,這家國內動力電池領域的領軍企業宣布,其首條全固態電池中試線正式貫通,“金石”電池也進入中試量產階段,良品率達到90%。這一進展,不僅標志著全固態電池從實驗室走向量產的關鍵一步,更讓行業格局的潛在變化成為焦點。
全固態電池并非新鮮話題。早在幾年前,這項技術便因“充電如加油”“續航破千公里”“安全性遠超傳統電池”等特性被寄予厚望。然而,多年來,公眾看到的更多是理論突破或實驗室成果,距離商業化落地始終存在巨大鴻溝。國軒高科的此次進展,之所以引發關注,不僅在于其技術突破的實質性,更在于其推進節奏明顯快于同行。在硫化物全固態路線上,這家企業展現出的技術積累與工程化能力,已使其在行業中占據領先地位。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長期且高強度的研發投入。數據顯示,2024年,國軒高科的研發費用率達到8.28%,顯著高于寧德時代(5.14%)、億緯鋰能(6.29%)和欣旺達(5.94%)。這種對技術的執著,直接轉化為全固態電池核心材料環節的實質性進展。例如,其硫化物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提升約60%,空氣穩定性顯著增強,解決了這類材料易受環境影響的痛點;正極材料采用超高鎳單晶,克容量達到240mAh/g,能量密度更具競爭力;負極材料則開發出三維介孔硅負極,克容量高達1800mAh/g,遠超傳統石墨負極。這些突破,為全固態電池的量產奠定了材料基礎。
技術突破之外,產能擴建的力度同樣關鍵。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國軒高科總資產規模達1132億元,位列行業第二,超過億緯鋰能(1107億)和欣旺達(922.5億)。其擴產步伐更為激進——在建工程占總資產的比例從2020年的4.14%攀升至2024年的13.72%,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提升至15.77%。這一投入強度,遠超億緯鋰能(9.23%)、欣旺達(5.7%)甚至寧德時代(3.78%)。持續的產能建設,不僅體現了企業對技術落地的信心,更直接推動了全固態電池中試線的貫通。
盡管國軒高科在全固態電池領域取得領先,但行業格局的演變并非一蹴而就。當前,動力電池市場的主導權仍掌握在寧德時代與比亞迪手中。2024年,國軒高科全球動力電池市占率為5.68%,位列第四,與前兩者的差距依然顯著。然而,這種差距背后,也意味著巨大的成長空間。例如,寧德時代在磷酸鐵鋰(LFP)和三元鋰(NCM/NCA)技術上全面布局,專利儲備與產業化經驗深厚;比亞迪則憑借刀片電池的安全性與成本控制,結合整車到電池的垂直整合能力,鞏固了市場地位。相比之下,國軒高科雖在規模上仍有追趕空間,但其技術突破的節奏與市場策略,正逐步改變行業對“后浪”企業的認知。
2025年上半年,國軒高科再次傳來捷報:其推出的G垣準固態電池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續航輕松超過1000公里,且已通過5家車企測試,4款車型完成裝車驗證。這一成果,不僅驗證了其技術路線的可行性,更為后續商業化鋪平了道路。與此同時,8月29日,企業宣布在南京與蕪湖兩地投資80億元擴產,其中南京項目計劃建設年產20GWh的準固態電池生產線,蕪湖項目則包括年產10GWh的準固態電池及配套模組和PACK生產線。兩大項目建成后,國軒高科的生產能力將大幅提升,躋身全球動力電池前三名的目標或不再遙遠。
全固態電池的競爭,本質上是技術路線與產業節奏的博弈。國軒高科的領先,既源于其對技術創新的持續投入,也離不開產能建設的果斷決策。而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巨頭雖在全固態電池領域推進稍緩,但其傳統液態鋰電池的技術積累與市場份額,仍構成強大的競爭壁壘。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全固態電池技術的逐步成熟,動力電池市場或將從“雙雄爭霸”向“多強并立”演變。在這一過程中,國軒高科能否憑借技術突破與產能優勢,在全球電池第一梯隊占據一席之地,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