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近期公布了一項重大科研成果,我國科研團隊在嫦娥六號帶回的月壤樣品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項研究不僅將月球“撞擊風暴”的起始時間向前推進了至少1億年,還為地月系統演化的新認識提供了重要依據。
嫦娥六號于2024年6月25日成功將月壤樣品帶回地球,這次任務標志著人類首次實現了月球背面的采樣返回。通過對這些珍貴樣品的深入分析,科研團隊在僅3.5克的月壤中發現了三塊微小的特殊巖石碎屑,這些碎屑的大小在150微米至350微米之間。
這些巖石碎屑實際上是阿波羅盆地形成時的撞擊熔融產物。科研團隊利用高精度年代學方法,測定了這些巖屑的年齡為41.6億年。結合遙感圖像、地球化學數據等多源信息,團隊最終得出了月球“撞擊風暴”起始時間的新結論。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月球關鍵撞擊盆地年齡數據的空白,還修正了科學界長達數十年的爭議。
在此之前,科學界一直爭論月球上的“撞擊風暴”是逐漸減弱,還是在距今約40億年至38億年間強度驟增。此次研究的結果表明,月球的“撞擊風暴”強度實際上呈現出漸變衰減的趨勢,而非強度驟增。這一發現不僅修正了之前的觀點,還為理解月球乃至整個太陽系的演化歷史提供了新的視角。
嫦娥六號帶回的月壤樣品,以及科研團隊的高精度研究,無疑為探索月球的奧秘打開了新的大門。這一突破性成果不僅展示了中國在航天科技領域的實力,也為全球科學家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推動了對地月系統演化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