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屆產融合作大會上,銀河航天創始人徐鳴帶來了題為“產融結合,驅動太空科創新紀元”的精彩演講,深入剖析了太空科創時代的嶄新機遇、銀河航天的技術創新亮點以及產融合作的關鍵作用。
徐鳴在演講中強調,太空基礎設施建設正逐步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歐洲空間政策研究所預測,至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價值或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對經濟和社會產生的綜合效益預計達到7.9萬億美元,而在2025年至2040年間,其累積影響將超過80萬億美元。近年來,全球太空基礎設施發展勢頭強勁,在軌衛星數量已超過1.3萬顆,其中低軌通信衛星占據主導地位,展現出星座化、規模化、低成本化及低軌化的顯著趨勢,這些變化無一不彰顯著技術創新對太空科創時代的深遠影響。
徐鳴進一步指出,在太空科創時代背景下,前沿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智能制造、商業航天等產業的深刻變革。與此同時,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科創金融體系正在為這一進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他認為,只有當技術創新與金融支持形成良性互動,太空科創時代才能真正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
自成立以來,銀河航天始終致力于科技創新與快速迭代,取得了諸多令人矚目的成果。從國內首款采用柔性太陽翼的平板衛星,到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這些創新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商業航天的供應鏈生態,更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尤為銀河航天在全球首次成功研制出大規模卷式全柔性太陽翼。這款太陽翼在減少衛星體積和重量占用的同時,顯著提高了能量密度,完美滿足了大功率能源需求,尤其適用于多星堆疊發射場景。其展開長度超過10米,寬度接近2米,總面積達到20平方米,而卷起后的直徑卻僅相當于一個保溫杯大小。面對電池電路和機構展開等方面的全新技術挑戰,銀河航天的技術團隊經過不懈努力,最終成功完成了這一創舉。
當前,我國金融支持創新體系正不斷完善,服務效率和水平持續提升。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的日益完善,金融資源正不斷流向科技創新的最前沿,為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徐鳴表示,在商業航天等前沿科技領域,技術創新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投入。他堅信,隨著創新突破與產融合作的不斷深化,太空科創時代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