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見聞VIP”作者王維峰,為見聞付費會員文章,現作為粉絲福利免費試讀,歡迎訂閱“見聞VIP”。
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在訪華期間,與MiniMax(稀宇科技)創始人閆俊杰進行了大約兩個小時的單獨深入會面。雙方圍繞中美AI行業現狀與未來、AI大模型創新、全球供應鏈等議題展開了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閆俊杰是截至目前唯一單獨會見黃仁勛的中國AI創業公司創始人。
在上篇中《英偉達黃仁勛“密會”的AI賺錢明星 究竟是何方神圣?》中,我們回答了黃仁勛為什么在鏈博會發言中將MiniMax與DeepSeek和阿里通義等相提并論?以及MiniMax代表了怎樣的未來方向?
結論是,MiniMax做的事件絕對是正確的,其代表了未來前進的正確方向。但接下來的問題是:MiniMax可以將這件正確的事情“做對”么?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MiniMax可能是未來最讓人期待的IPO之一。
正確的事
首先,MiniMax的戰略方向是正確的:All in AGI,卡位通用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MiniMax自成立之初就明確聚焦通用人工智能(AGI),而不是短期模型商用或垂直細分。
相比同時期許多AI初創公司仍聚焦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傳統AI場景,MiniMax直接切入大模型與多模態技術的核心,展現出技術趨勢上的前瞻性判斷和戰略勇氣。
在ChatGPT尚未爆發前就全力投入大模型,是國內極少數早期All in AGI的公司。
MiniMax聚焦“模型底座能力+應用兩條腿”,布局廣度與深度兼顧——核心目標清晰:構建AI時代的“底層操作系統”和“超級App”。
而MiniMax用于將超級智能落地超級APP,其商業路徑獨特且被驗證:C端AI情感陪伴是已跑通的盈利模式。
Talkie的成功證明了MiniMax對用戶情緒需求的深刻洞察,截至2025年,Talkie全球用戶超1億,月活1100萬,收入貢獻占比最大;其主要付費用戶來自美國、英國等海外市場,付費意愿強;該產品采用“角色創造+AI陪伴+虛擬互動”的高粘性產品設計,通過高頻互動反哺模型優化,形成“用戶數據–模型進化”的飛輪。
這讓MiniMax不僅活下來了,而且活得有收入、有用戶、有護城河。
這件事情總體來說大方向上是絕對正確的。剩下的問題就是,MiniMax能否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么?
能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么?
大方向沒問題,AGI是全球科技競爭的主戰場,Talkie主攻的情感方向也是未來。但能不能贏,要看有沒有做對這件事的人。
MiniMax的創始團隊技術出身、有產品經驗,也有一定戰略克制,但是否具備撐起一家國家級平臺型AI公司的組織力、全球化能力與長期領導力?這是投資人和市場最關心的問題。
從公司的價值觀來看,MiniMax具有把事情做正確的巨大潛力。(公司價值觀可以總結成三點:長期主義、技術為本、以人為本)
第一長期主義:公司創業初期沒有急于收費或“燒錢買用戶”,而是集中資源搞基礎模型研發;在2022~2023年間,MiniMax的大模型研發占比一度超過80%技術資源投入。
Talkie上線后雖快速增長,但并未大規模營銷砸錢,而是以用戶自然增長+社區生態驅動;在產品未穩定前不急于商業閉環,這是很多To C AI產品不具備的克制力(Talkie上線后,盡管ARPU(每用戶收入)潛力很高,前期依舊以免費功能拉用戶)。
Minimax的這種做法不是放棄商業,而是確保技術準備好、體驗準備好,再談變現。這種“慢就是快”的戰略執行力,在AI初創公司里很罕見——現在大多數AI應用公司上來就是要收錢才能用的。
第二技術為本:國內很多AI應用公司使用開源模型、拼湊API來做Demo,技術在“上層”。MiniMax卻從一開始就投入到“底層能力構建”,這是典型的基礎設施型思維,也是未來能不能成為平臺型公司的分水嶺。
而現在的管理團隊大多都是技術出身,對技術有著相當的執著:CEO閆俊杰博士出身,100+篇頂會論文、1萬+引用,科研出身、深度學習專家;其他聯合創始人多來自商湯、中科院、Uber AI等科研/算法一線;而公司文化強調“問題歸因于技術,而不是市場”,是典型的工程師驅動型公司;CEO閆俊杰曾公開表示:“如果技術不夠好,用戶不買賬,那商業失敗是合理的,不該怪市場”;而目前公司的技術決策權在核心團隊,而非資本方或市場部。
第三以人為本:閆俊杰提出的理念是“AI不是替代人,而是理解人”,反映其產品哲學——不標榜“超智能”、“類人意識”,而是強調陪伴、輔助、理解你,所以Talkie、星野都聚焦日常陪伴和內容共創,而非炫技型AI產品。
這種以人為本不僅體現在尊重客戶需求,也體現在尊重社會和監管需求:公司產品Glow在2023年初曾因未完成備案而主動從國內市場下架,沒有拖延或繼續違規運營;MiniMax在內容安全方面部署較早,不追求“流量破圈”而無視合規風險。
在模型服務方面,MiniMax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大模型備案、內容審核、數據使用等新規,走的是“合規先行”路線,即便是面向國外的產品也非常具有“自律性”。
令人期待的IPO
據權威媒體報道,MiniMax 確實已秘密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目標“今年內上市”,估值預計介于40–50億美元之間,擬在香港公開融資40至50億港元(約5—6.4億美元),其上市保薦人包括中金公司、UBS等知名投行。
作為IPO這家公司根據以上分析絕對是值得期待的,但作為長線持有的標的,還需要滿足更多“考驗”:
首先是MiniMax的創始團隊技術背景非常強,但技術高手能不能成為強組織領導者,是AI創業公司能否從優秀走向偉大的關鍵門檻。
目前來看,MiniMax較早地建立了產品-技術一體化節奏(例如Talkie產品快速迭代并反哺模型訓練),說明其已有較強產品化組織能力;不過能否像OpenAI那樣構建“研究型公司+超級平臺”結合的體系,仍待觀察。
另外Talkie是一個好起點,但遠未建立全球品牌。Talkie海外用戶占比高、變現能力強,表明MiniMax的全球化起點比很多中企AI公司要高得多。但當前Talkie用戶主要集中在英語與東南亞市場,尚未形成品牌認知壁壘。
最后,AGI 是超級馬拉松,任何一家AGI公司都需要超長耐力與極強信念,才能穿越商業焦慮、技術波動、監管不確定等重重挑戰。
MiniMax有希望成為平臺級AI力量,但決定成敗的,是創始人及團隊從“精英技術者”向“系統組織者”的進化速度。
熱聞推薦: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