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聚光燈下,英偉達曾以其雄心勃勃的THOR芯片項目震撼了整個汽車行業。這款被黃仁勛譽為“算力怪獸”的芯片,承諾帶來2000TOPS的驚人算力,并集成了六大域控制功能,原計劃于2024年投入量產。消息一出,眾多汽車制造商的智能駕駛部門紛紛拋出橄欖枝,期待將這一技術瑰寶納入麾下。
然而,時至今日,THOR芯片的具體量產時間依舊懸而未決,這引發了業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一位新興汽車品牌的產品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表達了他的不滿:“我們至今仍不清楚THOR何時能真正實現量產,2026年能面世就已算幸運。”這種技術交付的不確定性,正悄然侵蝕著英偉達與中國車企之間長期建立的信任基石。
面對這一困境,中國車企并未坐以待斃,而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自研芯片的道路。小鵬汽車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原本計劃在2025年戰略車型中搭載THOR芯片的小鵬,因外部供應的不確定性,被迫調整策略,加速自研“圖靈”芯片的量產進程,并已在G7車型上成功應用。蔚來與理想汽車同樣不甘示弱,紛紛啟動了自研芯片的“B計劃”。蔚來的旗艦車型ET9已搭載了自研的神璣NX9031芯片,其性能表現甚至超越了四顆Orin-X芯片;而理想汽車則低調推進著名為“舒馬赫”的芯片研發項目。
這一系列舉措不僅反映了中國車企在供應鏈自主可控方面的決心,也預示著輔助駕駛芯片領域或將迎來新的競爭格局。隨著車企自研芯片的熱情不斷高漲,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正逐漸減弱,一個更加多元化、競爭激烈的輔助駕駛芯片市場正悄然成形。英偉達一家獨大的局面,或許即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