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桃子
一度爆紅AI獨角獸,如今成為了硅谷VC人人唾棄的對象。Windsurf收購案,再次掀起了整個創投圈的熱議,創始人跑路,不管員工生死,已成為初創的典型套路。一位VC大佬直言,已拉黑。
一夜之間,初創公司CEO帶著團隊「跑路」,早已不是硅谷什么新鮮事。
近來,最鮮活的案例,當屬AI爆火編程獨角獸Windsurf了。
毫無一點預兆,谷歌以24億美元成功拿下了這筆交易一部分。另一半,又被Cognition殘忍分食。
這卻讓硅谷一些VC大佬、團隊成員,嘗到了一些苦頭。
對此,傳奇風險投資家Vinod Khosla批評道,「Windsurf創始人太不地道了,干出了拋棄團隊,又不分錢的缺德事兒」。
下一次,我定不會再與他們的創始人合作。
一家明星公司,為何淪落至此?
OpenAI搶購未成,慘遭分食
原本,Windsurf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
OpenAI出資30億美金全盤收購,對于一家僅成立4年初創,絕對是一筆天降橫財。
上至創始團隊,下至每位員工,都將迎來改變人生的高光時刻。
當時,一位Windsurf在職員工,收到了創業好友Dave Pack祝賀,并調侃道「你的身家已原地起飛,下次兄弟旅行該輪到你買單了」。
隨后,他又在采訪中說,「我真心為他感到高興。他的職位很高,股權肯定可觀。一家初創公司以30億美元被收購,這可是要載入史冊的,簡直是行業傳奇」。
但是,這筆重磅交易卻在最后一刻告吹......
誰也不曾料到,谷歌臨時入局,讓領導層趕快投旗。短短幾天內,一家公司慘遭分食,一分為二。
F2普通合伙人Maor Fridman表示,「這是我在創投圈里見過的最瘋狂的72小時之一」。
準確來說,谷歌沒有收購Windsurf,而是斥資24億美元聘請其CEO和頂尖人才,并獲取該公司的知識產權許可。
這場倉促而混亂的最終談判,卻讓剩余的數百名員工,陷入了前途未卜的境地。
直至上周一,Cognition以收購公司剩余資產的形式,向他們拋出了「救生筏」。
這件事,最直接的影響,讓硅谷的創業文化再受重創。
勁敵Replit的CEO Amjad Masad犀利點評,「這打破了硅谷的『社會契約』」。
當員工可能隨時被核心團隊拋棄,誰還愿意為初創公司賣命?!(PS:雖沒有生在硅谷,國內初創撤離中國,簡直如出一轍)
創始人「跑路」,團隊當場落淚
創始人Varun Mohan走了之后,新任CEO Jeff Wang迅速接手公司。
他在X上詳細分享了細節,講述了OpenAI交易失敗之后,Windsurf如何在瘋狂的48小時內找到出路,并與Cognition敲定收購協議。
Jeff Wang稱,「作為CEO,我不得不向全體員工解釋我們突然改變的命運軌跡」。
當時,所有人得知這一消息后,辦公室里的氛圍突然凝固。
他回憶道,「有的人為錯失的財富機會而憤怒,有人為即將離開的同事而傷感,更有人直接當場落淚」。
雖然交易細節未公開,但據3位知情人士透露,接盤俠Cognition的報價與OpenAI相去甚遠——
這家估值僅40億美元的公司,最終以3億美元的股票,完成了對Windsurf的收購。
從30億美元,到3億美元,被狠狠地砍掉了1/10的價格。
在Cognition全員信中,他們承諾了100% Windsurf員工將從這筆交易中獲得收益,已歸屬的期權將完全加速兌現。
對于剩下近300名員工來說,這項在最后一刻達成的交易,結果遠好過谷歌收購案后傳出的擔憂。
VC大佬拉黑,引投資人不滿
一些風投家認為,這筆交易開創了一個危險的先例。
Menlo Ventures投資人Deedy Das表示,當你加入一家公司時,你期望的是大家同舟共濟,共同決策。
然而,這件事卻對整個創業生態,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一家外媒將其稱之為,「shell-qui-hire」的黎明時刻。
shell-qui-hire:偽收購,一家公司通過部分挖走團隊成員的方式「收購」另一家公司
一般來說,早期員工通常選擇接受較低薪酬換取更多股權,并自愿加班加點,就是盼著公司被收購時獲得豐富回報。
Masad指出,「如果公司成功退出,而員工卻一無所獲,這對初創團隊是極不公平的」。
這類經過財務設計的交易手段,實際上損害了整個創業生態。
在谷歌的交易宣布后,Masad在X上伸出橄欖枝,邀請被Windsurf留下的員工跳槽到Replit
另外,一些Windsurf的投資者也對這筆交易,表示不滿。
雖然拿到了一些回報,但與他們最初設想的「高風險、高回報」的收益相比,差距實在太大。
AIX Ventures合伙人Krish Ramadurai押注,這家公司能成為估值超100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
「之前還曾有機會被OpenAI收購,如今的方案,簡直一團糟」。
Ramadurai稱,被挖走的核心領導和工程師們自然激動不已,但其他被留下的人則陷入一種煉獄狀態——
他們不得不在失去核心人才和管理層的情況下,竭力維持公司的正常運營和發展節奏。
偽收購,已成硅谷慣例
在Windsurf之前,類似的非典型交易案例已有先例,包括Character AI、Inflection、Scale AI等。
這幾筆交易中,科技大廠只挖走其創始人和頂尖人才,而非直接整體收購。
以Scale AI為例,meta支付140億美元收購了公司49%的股份,并聘請其創始人Alexandr Wang負責其超級智能實驗室。
與此同時,meta還將其部分員工收入麾下。
就在上周,Scale AI官宣裁員14%,即20名員工,并透露公司目前仍未盈利。
當然,每筆交易各不相同。
谷歌將Windsurf視為一個自主軟件工程師——一個效率媲美精英全棧團隊、甚至一個部門的AI。
Mucker Capital投資人Danny Pantuso表示,「從這個角度看,谷歌支付的授權費就像一筆預付款,用于永久獲取這項能力,這與微軟和OpenAI的交易有相似之處」。
谷歌負責人正面回應
就在今天放出的一期采訪中,GDM產品負責人Logan Kilpatrick也談及到了這筆收購。
· Windsurf的收購,為谷歌DeepMind帶來了什么?
回顧前兩年,最初令人驚嘆的AI產品時刻,實際上是GitHub Copilot。它將AI帶給所有開發者,甚至引發了「AI取代程序員」的行業討論。
開發者構建軟件的方式改變的同時,世界也在發生變化。
當開發者生態因AI發生根本性變革時,Windsurf的加入讓我們清晰看到:開發者工具領域仍存在顛覆性機遇。
· 正如你所說,產品、IP、客戶全部被Cognition吞下,為什么谷歌沒有這么做,而只是收購了一部分團隊?
首先,Windsurf構建了深受開發者喜愛的產品,我也是其中的深度用戶之一,我們希望所有人能夠繼續使用它。
另一方面,這也代表著GDM一次重大轉型——在持續深耕基礎研究與大模型開發的同時,加速研究向產品的轉化。
· 你是如何看待公司收購團隊,放棄產品,讓原始公司獨立發展的趨勢?這對于那些不被收購的早期員工來說,意味著什么?
我認為,積極的一點意義是,這種類型的并購正通過某種方式發生,而且很多有趣的產品同時被研發。
同時,這對初創企業生態系統來說,是一個糟糕的結果,如果沒有辦法與其他公司合作,沒有辦法進行IPO,沒有參與和構建更強大的公司。
所以,我很肯定,我現在非常看好人們創建AI初創企業,會帶來很多令人驚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