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起,來?第三?的收??直維持在相對較低?平,?部分收?貢獻仍來?平安集團及其聯屬公司。另外,金融壹賬通還坦言此前部分增長措施及投資決策是“無效的”,包括收購一家持續虧損的資產負債管理平臺。
作者 | 曹媛
編輯 | 孫超逸
新媒體編輯 | 實習生 宋語菡
“金融科技第一股”金融壹賬通(6638.HK/OCFT.N)正加速退市。
今年3月,一紙私有化要約公告向市場宣告:金融壹賬通將被控股股東鉑煜私有化,加速回歸“平安系”。鉑煜有限公司(簡稱“鉑煜”)是金融壹賬通的控股股東,也是平安集團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
此后5個月間,鉑煜與金融壹賬通密集披露了多個涉及私有化關鍵進展的聯合公告。直到7月9日,金融壹賬通宣布“私有化先決條件”達成,市場監管總局也已批準該計劃的經營者集中申報。這意味著,金融壹賬通私有化計劃已獲批準,退市進程加速。
作為平安集團旗下的金融科技“獨角獸”、境外上市的金融科技中概股,金融壹賬通一直是市場關注焦點。2019年12月,金融壹賬通登陸紐交所,當天首次公開發行312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定價10.00美元/股;2022年7月4日,通過介紹方式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股價首日報收5.4港元/股,市值63.18億港元。
但就在美股上市的第六年、港股上市的第三年,金融壹賬通走向退市。截至今日收盤,金融壹賬通(OCFT.N)美股股價較上市首日已降超90%,市值縮水至2.92億美元;港股降超60%,市值縮水至22.8億港元。
大幅溢價收購回歸“平安系”
今年3月2日,一紙公告拉開了金融壹賬通的退市序幕。
鉑煜與金融壹賬通聯合公告稱:金融壹賬通收到控股股東鉑煜的私有化要約,擬以每股2.068港元(約合7.976美元/ADS)的價格收購公司尚未持有的全部股份。
此次收購給出了高額溢價,誠意較足。注銷價較金融壹賬通2月27日在聯交所所報收市價1.200港元,溢價72.33%;股份于2月27日前最后30、60及個交易?在聯交所所報平均收市價,分別溢價約131.66%、160.72%及223.23%。就美國存托股持有???,注銷價較2?27?紐交所所報收市價4.349美元,溢價約83.42%;較2月27日前最后30、60及180個交易?的平均收市價,分別溢價約136.41%、168.41%、251.89%(每ADS代表30股普通股)。
相關人士也表示,上述建議為計劃股東提供了較近期市價?幅溢價變現其投資的機會。如果進行上述建議,將導致金融壹賬通自聯交所、紐交所退市。
私有化方案落地后,也將帶來金融壹賬通股權結構的變動。私有化后,鉑煜將直接持有金融壹賬通100%已發行股本;而在私有化前,鉑煜直接持有金融壹賬通全部已發行股本約30.18%,平安集團(通過其附屬公司,包括鉑煜)持有金融壹賬通約32.12%股份。
記者了解到,上述私有化方案落地需達成諸多“先決條件”,如相關監管審批通過,獲取至少75%出席股東支持同時反對票比例不得超過10%,市場環境適配等。如果在最后截止日期(2025年9月30日)或之前無法滿足這些條件,可能面臨失敗風險。
經過數月時間,多項先決條件在截止日期前達成。今年7月,金融壹賬通公告稱先決條件已于2025年7月9日達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批準該計劃的經營者集中申報。
查詢市場監管總局官網發現,在《2025年7月7日—7月13日無條件批準經營者集中案件列表》中,“鉑煜有限公司收購壹賬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股權案”已于7月8日審結。
自此,金融壹賬通退市進程按下“加速鍵”,后續私有化步驟還在開展中。
“私有化”退市原因為何
大股東認為金融壹賬通的業務及財務表現面臨較大挑戰,認為“私有化”后對雙方都有裨益。
金融壹賬通股價長期低迷、流動性低及市場興趣有限是推動私有化的主要原因。金融壹賬通自2019年紐交所上市以來,美國存托股價格累計跌幅超95%,部分原因為結構性的低水平流動性、投資者信心減退及券商研報覆蓋不足。
港股市場同樣面臨挑戰,金融壹賬通在港交所交易流通量一直偏低,對市場參與者的吸引力有限。公告顯示,從2022年7?4?(上市首日)到2023年7?3??均成交量維持在272862股,?2024年1?2?直?及包括2024年12?31?期間的?均成交量為230330股。
另一原因是金融壹賬通本身業績的增長乏力。2019年金融壹賬通?平安集團分拆,其愿景是向更?泛的?融機構客?提供其技術解決?案及數字基礎設施,并逐步降低對平安集團的收?依賴程度。
但近年來,金融壹賬通部分最?客戶及第三?銀?的盈利能??臨下?壓?,導致IT預算減少,還?臨來?國內傳統IT?商及互聯?公司的激烈競爭。
這些因素都限制了金融壹賬通第三?業務的增?。?2021年起,來?第三?的收??直維持在相對較低?平,?部分收?貢獻仍來?平安集團及其聯屬公司。另外,金融壹賬通還坦言此前部分增長措施及投資決策是“無效的”,包括收購一家持續虧損的資產負債管理平臺。
目前,金融壹賬通處于虧損狀態,2024年,金融壹賬通持續經營業務收入為22.48億元,同比下降36.2%,歸母凈利潤虧損4.6億元。今年一季度,持續經營業務收入為3.68億元,來自第三方客戶的收入為2.10億元,占比57.16%;歸母持續經營業務虧損0.38億元,較上年度同期減虧0.16億元。
將與平安集團?態系統整合
盡管長期深陷“虧損泥潭”,飽受高度依賴平安集團詬病,但近年來金融壹賬通也在持續尋求破局。
一是出售在港的平安壹賬通銀行,轉手重資本的銀行牌照“輕裝上陣”。此前,金融壹賬通以9.33億港元的對價,向陸金所控股出售其全資子公司平安壹賬通銀行(香港)有限公司(PAOB)100%股權。
對于想盡快扭虧轉盈,輕量化運營的金融壹賬通而言,轉手重資本的銀行牌照更能讓其“輕裝上陣”。出售虛擬銀行業務后,金融壹賬通更專注于核心TO B業務,即為金融機構及企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及數字基礎設施的核心業務。得益于出售虛擬銀行業務的一次性交割收入,2024年上半年金融壹賬通持續經營及已終止經營業務實現盈利,期內歸母凈利潤1.39億元,同比增長173%。但需注意的是,剔除虛擬銀行板塊收入后,金融壹賬通的核心業務表現依舊欠佳。
二是金融壹賬通終止經營云服務,開拓境外等第三方收入。2024年5月7日,金融壹賬通發布公告稱,公司獲部分關聯客戶知會,由于采購策略的調整,故其有意終止使用集團的云服務。“關聯客戶”是指“部分平安集團的附屬公司和聯營公司”。這一事件對金融壹賬通云服務收入及總收入造成較大影響。從財務數據看,加馬平臺及其云服務是金融壹賬通最主要的收入板塊,云服務收入又有超99%來自“平安系”公司。“自斷”云服務后,2024年第三季度,金融壹賬通持續經營業務營收4.17億元,同比降低48.3%。
與此同時,金融壹賬通持續尋求通過境外業務改善營收。截至2024年12月31日,金融壹賬通已將境外業務擴大到20個國家及地區,覆蓋最多197名客戶。
目前,金融壹賬通2024年持續經營業務第三方客戶收入占比為41.9%,但盡管第三方客戶收入占比在提升,在收入金額卻在下降,2023年來自第三方客戶收入同比降低11.5%,2024年同比降低19%。
三是逐漸降低對平安集團及其附屬公司收入的高度依賴。從數據來看,2022年到2024年,金融壹賬通來自平安集團的收入雖有所下降,但占總營收比例仍超50%(與陸金所合計收入占比);來自陸金所的收入在2023年出現大幅下降,占總營收比例也明顯降低。
變動的高管層也能看出金融壹賬通的增長“焦慮”。今年2月5日,金融壹賬通董事會宣布陳當陽已獲委任為執行董事、董事長兼CEO,自2025年2月5日起生效。同時,董事會也宣布沈崇鋒已辭任執行董事、董事長兼CEO。
但金融壹賬通及其大股東也坦言上述措施產生的積極影響“較為有限”:“盡管公司已實施重組措施以重新專注于核心業務,包括出售于香港的虛擬銀行業務及實施成本控制措施,但于2024年第三及第四季度實質積極影響仍較為有限。”
盡管即將退市,但大股東鉑煜也承諾,“?旦本公司成為全資附屬公司,要約?計劃注?額外財務資源,并進?步將本公司與更?泛的平安集團?態系統進?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