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王的一聲嘆息中,他那輛陪伴了三年的增程車被無情地拍上了餐桌旁的桌面上,仿佛是對過去選擇的諷刺。“再開這車,我怕自己先被折磨垮了!”他感慨道。當初,老王被“可油可電,無里程焦慮”的廣告詞深深吸引,不惜花費25萬購入。而今,僅以9萬的價格轉手給車販子,對他來說,這更像是一種解脫。他轉身坐進了自己那輛十年歷史的豐田凱美瑞,油門一踩,留下一句略帶諷刺的話語:“現在還堅持開油車的,不是手頭緊就是老頑固!”
雖然老王的話聽起來刺耳,但仔細觀察周圍那些堅守油車陣地的人們,他們的選擇似乎都有其合理的理由。
小陳,一個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面對高昂的電動車購車成本和額外的車位租賃費用,最終選擇了一輛八萬的二手軒逸?!拔耶斎恢离娷囀∮?,但看看那車位租金,都快趕上半個月的油錢了?!彼麩o奈地說。2025年,入門級油車的價格已經跌至7萬左右,比同級電車便宜兩三萬,二手市場上更是油車的天下。小陳算了一筆賬:電車省下的油錢,五年都補不上車價的差價,更別提換電池可能需要三四萬的風險。面對銷售口中的“每公里成本一毛錢”,他只能冷笑:“那得先讓我拿出二十萬首付才行?!?/p>
而跑貨運的李哥,則是另一種情況的代表。上個月,他在高速充電站足足等了兩個小時,眼巴巴地看著油車一輛輛加滿油駛離。節假日的服務區,充電樁前排起了長龍,平均排隊時間長達120分鐘,而加油站只需8分鐘。他經常跑新疆,有些路段百公里內都看不到充電樁,但加油站卻隨處可見。更讓他頭疼的是,他的增程車在長途行駛時,饋電油耗甚至超過了油車,所謂的“雙保險”變成了“雙倍成本”。對于這些靠車輪討生活的人來說,加油槍才是他們的救命稻草。
盡管車企們大肆宣揚“電動化是未來”,但在2025年的街頭,仍有近半數的車輛燒著汽油。這并不是因為他們守舊,而是現實的選擇。油價下跌至7元時代,經典油車的價格大幅下跌,保養費用也相對低廉。而某些電動車雖然省下了油錢,但貶值率卻讓人頭疼:五年車齡的油車殘值保持在50%,而電動車只剩下35%。
開油車的這三種人,他們的選擇并非出于情懷,而是對現實處境的清醒認識。他們或是拒絕成為電池技術的試驗品,或是緊握著干癟的錢包精打細算,又或是賭不起半路拋錨的風險。在技術被包裝成營銷話術的今天,普通人只能緊緊握住手里最可靠的籌碼。畢竟,車是用來開的,而不是用來為資本做嫁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