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洲汽車業的一項重大合作引發了廣泛關注。在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的牽頭下,包括大眾、寶馬、奔馳在內的11家汽車巨頭共同簽署了一項合作聯盟協議,旨在通過開源模式,共建名為“S-CORE”的汽車軟件平臺。
這一合作的核心目標,是構建一個開放且獨立的汽車軟件生態系統。通過開發具有通用性的非差異化車輛軟件,聯盟希望加速歐洲軟件定義汽車(SDV)的轉型進程。按計劃,聯盟將在2026年推出適用于量產的軟件架構,并在2030年實現整車級開源軟件的集成。
此次合作被視為歐洲汽車業在軟件生態落后背景下的重大突破。長期以來,歐洲汽車業在軟件自研方面成效不佳,如大眾旗下的軟件公司Cariad,盡管投入巨大,但仍未能滿足大眾等品牌的電動車軟件需求。此次合作,旨在通過共享代碼庫、減少重復勞動,降低30%的基礎軟件開發成本。
“S-CORE”聯盟的合作模式,與過去的AUTOSAR組織有著顯著不同。AUTOSAR以軟件規范和標準定義為核心,而“S-CORE”則更接近開源軟件組織的方式,如Linux。聯盟成員企業將通過直接貢獻可運行的軟件模塊,共同開發共享代碼庫。
業界注意到,“S-CORE”聯盟的最大創新在于其“代碼優先”的策略。不同于傳統的“標準先行”,聯盟成員直接以協作的方式向共享代碼庫提交源代碼,共同參與設計和代碼評審。這一做法旨在推動規范的演進,同時加快SDV產品的上市速度。
除了“代碼優先”,聯盟還強調“安全第一”。在開發符合ISO 26262功能安全的開源軟件認證流程的同時,聯盟表示將兼容現有行業標準,以消除業界對“標準碎片化”的擔憂。
此次合作的背后,是歐洲汽車業強化話語權的迫切需求。面對美國和中國在軟件算法、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領先優勢,歐洲汽車業急需通過合作來重塑競爭格局。然而,盡管“S-CORE”聯盟有望局部緩解歐洲的軟件困境,但在合作效率、創新抑制以及能否抓住時間窗口等關鍵問題上,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對于該軟件合作開發的成果是否會應用于中國市場,受訪企業的回復各不相同。寶馬甚至以與中國智能駕駛科技公司Momenta的最新合作為回應,強調其在中國市場的軟件布局。
事實上,包括大眾、奔馳在內的德國車企,已經在中國進行了獨立的軟件生態布局。他們與本土企業合作,如大眾與地平線、小鵬的牽手,以及奧迪搭載華為乾崑智駕系統等,都體現了德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快速響應和布局。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業的軟件開源趨勢也在加快。從整車廠到供應商,企業自主探索與行業協作并重的模式正在逐步展開。從核心基礎軟件到整車操作系統的開源開放,中國汽車業正在構建自己的軟件生態。
在這場汽車軟實力的競爭中,歐洲和中國展現出了不同的路徑。歐洲試圖通過“開源聯盟”來縮短底層差距,而中國車企則正以“場景快跑”的方式開辟新路徑。兩者各有側重,也各有挑戰。以2030年為界,這場競爭的時間窗口正在快速縮小,誰將在這場較量中脫穎而出,尚待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歐洲汽車業在軟件生態方面存在挑戰,但其長期以來在硬件制造和品質控制方面的優勢仍然不容忽視。因此,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未來趨勢中,歐洲汽車業仍有望通過整合軟硬件優勢,實現自身的轉型和升級。
對于中國市場而言,歐洲軟件開源聯盟的成果能否進入并產生影響,將取決于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包括技術開發進度、中國市場軟件生態圈與消費者需求、市場準入門檻和法律法規等。因此,整個時間表將隨著各種因素的變化而動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