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寶丹
編輯 | 周智宇
曾主導釘釘商業化的阿里老將葉軍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華爾街見聞獲悉,近日,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前釘釘總裁葉軍(花名“不窮”)已完成離職審批流程,阿里集團內部OA系統已經查不到他的信息。
事實上,葉軍的離開早有征兆。今年3月,釘釘創始人陳航(無招)正式回歸,出任釘釘CEO,原總裁葉軍被調回阿里巴巴集團,另有任用。如今看來,這只是一個過渡。
葉軍2007年進入阿里,曾擔任過阿里軟件、跨境電商、企業智能、政務釘釘等多個部門的負責人。2020年,葉軍接替陳航擔任釘釘CEO,彼時釘釘面臨的困境是流量在疫情下瘋漲,但并不盈利,在這種情況下,他帶領釘釘走上了商業化探索之路。
去年11月,釘釘公布了商業化核心進展:2025上半財年ARR遠超2億美元。葉軍表示,“釘釘啟動商業化一年以來,僅僅軟件訂閱ARR收入已經遠超2億美元,這代表著釘釘的商業模式已經成立。”
然而,面對AI時代,釘釘的戰略重心已不再是盈利,而是成為阿里集團面向B端市場的企業級AI應用入口,釘釘需要借助AI重塑企業辦公市場。
今年2月,吳泳銘在阿里電話會上表示,如果實現AGI,人工智能相關的產業大概率將會是全球最大的產業,有可能影響或者替代現在50%左右的GDP的構成。阿里的目標是實現AGI,釘釘會成為企業服務的入口。
相對于阿里集團近萬億的收入規模,釘釘目前的收入規模顯得相對無足輕重。華爾街見聞從內部獲悉,釘釘接下來的重點是打造AI拳頭產品。
伴隨著葉軍的離開,釘釘也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事實上,葉軍之外,阿里集團已有多名老將離開核心崗位。2023年12月,淘天集團CEO戴珊離職,吳泳銘短暫兼任淘天集團CEO;一年后,阿里整合國內與海外電商,成立電商事業群,由蔣凡擔任CEO。2024年3月,本地生活集團董事長兼餓了么CEO俞永福正式離任,他歷任多個業務板塊一號位,因準確判斷移動互聯網的趨勢,徹底扭轉了高德的市場地位。
上月,阿里發布2025財年年報,張勇、俞永福、戴珊、彭蕾等9位阿里合伙人退出,數量之多創下了阿里上市以來的新紀錄;同時,蔣凡替換彭蕾,進入阿里巴巴合伙人委員會,后者是阿里最核心的權力機構。
核心高管大換血背后,不僅是阿里面向AI時代做出的調整,也反映了吳泳銘的用人策略,即大膽起用年輕人。早在2023年12月20日,吳泳銘接任淘天集團CEO當天,他就任命了吳嘉、處端、家洛等眾多年輕骨干。有內部員工估計,新的核心管理層比此前年輕了近10歲,且都已有戰功在身。
當前,AI競賽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展開,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的阿里正在踐行AI戰略,從AI大模型到基礎設施服務,再到千行百業的落地,阿里需要能打硬仗的年輕人,以便在快速變化的AI技術周期中搶占先機,建立競爭優勢。
在此基礎上,阿里還需要更強的團隊協作能力。5月9日,吳泳銘在內網論壇發帖稱,接下來集團將以飽和式投入的打法,聚焦于幾大核心戰役。“這幾個關鍵戰役將由多個業務方參與,發揮各自優勢和長項。”
這也對阿里用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各業務必須服從集團整體戰略安排。這與兩年多前“一拆六”時鼓勵各自獨立面向市場的思路截然相反。
葉軍的轉身離去,成為阿里核心高管迭代的最新注腳。在“聚焦電商+AI”與“飽和式投入打硬仗”的戰略基調下,阿里正加速重組班底。這場自上而下的組織煥新,其最終成效將在這場攸關未來的AI競賽中得到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