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離日本東京繁華市區的千葉港,隱藏著一座占地超過12萬平方米的物流中心,這里宛如一座巨大的“物流蟻巢”。在這座由亞馬遜運營的物流樞紐中,約2600臺機器人如同勤勞的螞蟻,在樓層間穿梭搬運貨架,而人類員工則扮演著“系統協作者”的角色,與機器人共同協作,每天高效處理約60萬件商品的進出庫作業。
這座亞馬遜千葉港運營中心,不僅是亞馬遜在亞洲的重要物流基地,更是其測試“人機共生”新模式的試驗田。作為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在這里探索著人與機器協同工作的全新邊界。
盡管將機器人應用于倉儲物流分揀工作已不是新鮮事,但亞馬遜在推進機器人與人類協作方面,卻展現出了既大膽又謹慎的態度。據亞馬遜全球機器人業務負責人Xavier透露,自2013年首次部署1000個機器人以來,亞馬遜的機器人數量已實現了指數級增長,最近更是向日本的一個運營中心交付了第100萬臺機器人。
當被問及是否會向第三方公司銷售機器人時,Xavier給出了明確的答復:“對于我們的機器人部門來說,亞馬遜本身就是如此龐大的客戶,因此我們目前只專注于滿足亞馬遜自身的物流需求。”這一策略使得亞馬遜能夠集中資源,專注于提升自身物流效率,避免業務分散導致的資源損耗。
與亞馬遜不同,國內電商巨頭如京東和字節跳動,在機器人領域的策略上顯得更加開放。京東物流推出的“智狼貨到人解決方案”已在全球范圍內開售,而字節跳動的機器人團隊也正積極推進量產,以服務于抖音電商倉等內部業務。這些舉措表明,電商巨頭們正通過精細化管理供應鏈與物流領域,來構筑新的競爭壁壘。
在亞馬遜機器人的制造模式上,“協同”成為其顯著特點。Xavier表示,自13年前推出機器人業務以來,亞馬遜就非常注重系統的長期可靠性和集成一致性。為此,亞馬遜將制造環節與設計環節緊密結合,讓設計團隊與制造團隊在同一地點工作。這一模式不僅提高了設計與制造的效率,還使得亞馬遜能夠幾乎全部實現本地零部件采購,從而確保組件類型的反饋與制造團隊的高效協作。
在技術研發上,亞馬遜機器人展現出了務實的風格。Xavier介紹稱,亞馬遜最近推出的新生成式AI基礎模型DeepFleet,其焦點在于協調大規模移動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包括用于搬運大型庫存的Hercules驅動裝置、用于單個包裹移動的Pegasus,以及能在開放空間中移動和操作的自主機器人Proteus。未來,隨著系統間互操作性的提升,DeepFleet或將應用于更多場景。
在機器人系統的發展上,隨著亞馬遜第100萬臺機器人的交付,系統的復雜性也在不斷提升。Xavier回憶道,最初亞馬遜只有三種系統,后來逐漸引入了機械臂、分揀系統、識別系統等各類核心系統。其中,最新推出的Vulcan是一款具備觸覺感知的機器人手臂,它的造價不菲,但能夠感知并操作物體,為亞馬遜的物流作業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盡管大語言模型在人工智能領域備受矚目,但亞馬遜對其態度保持理性。Xavier認為,在物理世界中,不能僅依賴大語言模型,因為它不理解物理世界。因此,亞馬遜的思路是結合多個系統,而非依賴單一模型。例如,在研發Vulcan手臂時,亞馬遜就開始收集觸摸、壓力和力矩數據,這些數據將為其他領域提供參考。
在業務邊界和未來方向上,亞馬遜機器人的選擇同樣清晰。Xavier強調,亞馬遜機器人部門目前只專注于滿足內部物流需求,暫不對外銷售機器人系統與產品。這一策略使得亞馬遜能夠集中精力提升自身物流效率,同時避免業務分散可能帶來的風險。
在人形機器人等領域,亞馬遜的探索則保持著長期視角。Xavier透露,亞馬遜在人形機器人方面進行了投資,并在運營中測試人形機器人。然而,他強調雙足機器人作為復雜系統仍處于早期階段,亞馬遜關注的是移動性和操作能力的結合,而非單純追求形態上的創新。
對于曾嘗試收購的iRobot,Xavier也厘清了業務邊界。他表示,iRobot是消費類機器人,而亞馬遜機器人部門專注于工業機器人,兩者聚焦的領域截然不同。盡管同屬亞馬遜,但兩者在技術和業務上保持著相對獨立性。